安祿山非常憤怒,自知跟他沒什么可談的了,便命人綁了顏杲卿吊在天津橋柱上,下令肢解并吃他的肉,然后問道:
“你服不服?”
顏杲卿依舊破口大罵他是逆賊,隨后叛軍鉤斷了他的舌頭,安祿山再說:“看你還能罵嗎?”
隨后當著顏杲卿的面,將兒子顏季明、幼子顏誕、侄子顏詡等一家老小三十余口盡皆剮刑處死,分肉啖之。
而顏杲卿雖遭遇酷刑,卻依舊罵不絕口,最后在含糊不清的罵聲中遇害,終年六十五歲。
......
天幕下的各朝時空的觀眾們,被顏杲卿舉家殉國就義的故事所感染垂淚,堂堂中華之丈夫,居然死得如此凄慘。
昏君誤國!忠臣橫死!
諸夏人自古以來就信仰祖宗崇拜,祖先、英雄即是人們歌頌的載體。
這個文明在陷入危難時,從來不缺為民舉義,為國舉忠的仁人志士。
“恭送顏太守啊!”
“若沒有昏君奸臣在世,這樣的忠良怎么可能會慘死啊!”
“顏杲卿生不逢時啊!倘若他是太宗朝的人,定然不會這樣泯滅在青史里。”
“天下自古以來,明君才能治太平,可誰也不能保證下一個皇帝就是昏君!”
“以人治人?何以致太平?”
春秋時期
夫子望著天幕淡淡散去的畫面,怔怔失神。
“子淵!”
“子淵師兄!”
座下一陣嘈雜的喧鬧聲將夫子拉回了現實,“怎么了?吵吵鬧鬧的......”
夫子眼簾微微垂下,待到看清發生了什么后,立馬坐不住了:“顏回!你怎么了!”
原是天幕上顏氏滿門的悲慘結局放映完后,坐在草席上顏回頭暈腦脹,眼冒金星,再也支撐不住身體,直直向地上倒去。
被眾人攙扶起的顏回聲音虛弱,向諸位師兄弟道了一聲抱歉,隨后看向夫子,無語淚流。
“子淵......這是何苦呢!”夫子嘴巴干澀,想要開口寬慰。
顏回卻擺了擺手,虛弱的面龐上忽然煥發一抹紅潤,眸子也變得光亮,欣慰道:
“老師,我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我一生的追求......”
“我在我的子嗣后代身上,看見了!”
“回,甚慰!”
「王承業搶了顏杲卿的功勞,張通幽因為他的兄長輔佐安祿山,便一直在宰相楊國忠面前說顏杲卿的壞話,所以朝廷并沒有封贈顏杲卿。」
「不過,朝廷的賞賜對于他還重要嗎?」
天幕上解說的聲音漸漸淡去,背景音樂聲逐漸拉到一個平緩的節奏里,適時一群兒童誦讀聲從中響起,而音樂聲愈低,畫面愈清,誦讀聲愈大,直至展現出幾個學生抱著書在綠茵草地上背書的場景: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剛為顏杲卿死后無所得更憤怒的各朝先輩們,正欲開口大罵那昏君李隆基,隨后就讓天幕新的變化勾起了心思。
兒童是天真、純潔的代表。
孩子們的誦讀聲將各朝古人們的興趣拉去,只聽得那首詩歌開頭略顯平和,未加一絲修飾,卻以難得樸素中,似蘊含著一股極為雄厚的力量。
僅是一個起調,就將憤怒的觀眾們漸漸平息,心神也隨之而去。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秦朝
剛剛的嬴政同樣為那不幸枉難的忠良感到氣憤,但孩童的誦讀聲又將他的心神安撫。
聽到熟悉的典故時,臉色才有所緩解。
崔杼弒君......
趙盾弒君......
泱泱中華地,自古以來便有崇尚祖宗氣節,膜拜英雄人物,記載青史傳承的習俗。
天地自有浩然氣,你的孽,當世無人能平,卻有千秋青史為之秉正!
什么是史官?什么是華夏正氣?
當聽到后世的孩童仍在歌頌諸夏古人先賢們的事跡,嬴政的心被徹底的撫平:
還好,那安祿山終究未能成事。
還好,那意圖掠我子民的胡賊未有一人成事!
還好,我華夏族終究是千秋萬代的傳承下去了!
咸陽宮里,一眾文武大臣也忍不住跟著孩子們的聲音,用手打著拍子,跟著哼唱。
嬴政欣慰之后,便看到了趙盾典故之后的那句詩,眉頭莫名的一跳,心里奇怪:
在秦張良椎......?
秦是我大秦嗎?嗯......前面的兩個典故是按先后順序的,據朕所知,漢在秦后,所以這個秦就是朕的秦......
奇怪,這個典故朕怎么從未聽說過?
在秦張良椎......莫非,我的后代也做了殘害忠良的事兒?
嬴政想到這里,心里也愈發憤怒。
殿中跟著大家一起哼唱的扶蘇莫名打了個寒顫。
扶蘇:?
孤怎么感覺,誰在罵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