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時期
甘露殿的群臣默默念著這篇長詩,心神也隨之蕩漾。
為顏常山舌......顏杲卿,即是常山太守,顏常山啊!
李世民亦是站起身來,靜靜立著聆聽孩童們的誦讀聲,只是難免心中有些疑惑:
這個順序貌似是按照時間來拍的......張睢陽是誰?
“是氣所磅礴,凜冽萬古存......”
“好!”房玄齡忍不住輕聲贊嘆:
“此文文采得然天成!”
這篇詩歌,本就宛如一個愛國者在掰碎了世間的大道理,輕聲的告訴你什么是浩然正氣,什么是天下氣節所在,此時再配上顏杲卿的故事直接將意境又一次升華了。
到了詩歌的后面,“楚囚纓其冠......鼎鑊甘如飴......陰房闃鬼火......”
“妙!”就連貞觀天子也忍不住出聲為之喝彩,讀懂了其中意味,李世民嘖嘖嘆息:
“此作作者也遇到了這樣的遭遇嗎?”
“可憐一大才啊!”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魏征輕聲贊嘆:“時窮節乃見這句寫的真好啊,當真是有后來人為之作著傳名!”
“好男兒,何惜一死?”
顏杲卿的故事淡淡隱去,可這首正氣歌卻作為結尾久久的在觀眾們心間停留。
與此同時,許多時空的朝堂上,不少的皇帝們都做出決定:
“如此浩然正氣之文,應當摘抄下來,傳閱天下人!”
“只是,咱們借了人家的雄文,不著作個作者署名,有點說不過去吧?”
【“相傳,湘西的趕尸人走夜路的時候,都會高歌文山公的《正氣歌》,以此為自己壯膽!”
“一篇《正氣歌》,道盡天下浩然氣!”
“文山公文采傳世,是個大賢啊!”
“此篇是南宋亡國之際,宰相文天祥感懷先賢們的貞潔故事而作的,寫此篇為自強,寫完后便從容就義了!可以說十二個先賢的血性和氣節,就是在描寫文天祥自己要做的事。”
“/.狗頭emi,你猜為什么文天祥寫正氣歌,里面足足十二個典故,沒有借典一個宋朝的呢?”
“觀正氣歌,亦知宋如何亡!”
“所謂漢唐風骨,即漢唐都有自己的血性和氣節,而兩宋三百年,能滿足者可以一手之數?”
“盛唐的悲歌,由后來人著說!顏常山的功與名,自有后來者傳頌!”
“顏常山,張睢陽......李隆基辜負的何止是盛唐?他辜負了天下那么多的仁人志士,他不該死嗎?!”】
天幕上現代網友們的評論一一飄過,各朝時空的先輩們這才恍然這首將浩然正氣寫得淋漓盡致的作者名叫文天祥啊!
正氣歌!
也當是個形象的好名字!
漢唐兩個朝代的各朝先輩們,觀看到網友們贊嘆兩朝的氣節與血性,壓抑的情緒得到了不少舒緩。
【宋太祖趙匡胤:文天祥是誰?還有,我大宋是有血性和氣節的!莫要定論太早!】
人們歡喜時,冷不丁的在光幕上飄過一條彈幕。
北宋初期
趙匡胤是真的破防了,那唐朝都這樣慘了,最后還被夸贊有血性,明明是在講唐朝事,怎么扯到我大宋身上了?
士可忍,孰不可忍!
趙大扭身就是對著二弟嗙嗙三拳:
“都是你這囚囊害得!”
見到趙大郁悶的彈幕飄過,貞觀天子也不知怎的,心情瞬間明了了不少......本來感覺自己挺慘的,但一想起大宋的鳥樣,我大唐好像夠好了。
尤其是腦海里忍不住浮現了趙大發彈幕時的模樣,二鳳莞爾:
“比起靖康恥,那李隆基還算有個人樣。”
「亂世之中人命猶如草芥,也因為安史之亂的爆發,傳遞消息的速度變得更慢。
顏杲卿一家老小受害時,顏真卿剛被推舉為盟主,率領著義軍去攻打那些被叛軍駐扎、圍困的城池。
等到他帶著義軍趕赴到了常山郡時,只看見了自己大侄子顏季明的尸首。
隨后被傳來的消息是堂兄一家三十余口被叛軍擒獲至洛陽的消息。
顏季明是怎么就義的呢?
叛軍破城時,顏杲卿仍在率兵抵抗,他們抓到了他的兒子,逼迫他投降,然而顏杲卿不從,于是顏季明被當場斬殺。
顏真卿沒有時間為侄子悲傷,只是匆匆收斂了尸身后便再次率領義軍上路。
天下危亡時刻,他容不得兒女情長。
他必須搶在叛軍主力回防前,拿下魏郡,當一顆釘子死死的截斷回防路線!
此時,長安已經陷落,唐玄宗帶著貴妃跑到成都避難,太子李亨在靈武任天下兵馬大元帥,率領眾軍作戰,被群臣擁戴登基。
李隆基徹底失去了天下臣心、民心、軍心,直到太子登基大典過去許久,等到大軍定下了收復長安的戰略,靈武朝堂才慢悠悠的為他送去“請就位太上皇”的詔書!
唐玄宗不服,他想要抗辯,他可是歷經政變和兵變的李三郎啊!
然而,這時候的天下人,誰還想要他回來做皇帝呢?
就連隨他往成都的近臣們,都不愿意幫他復辟!
先登基,再告訴皇帝你是太上皇這回事,貌似是李唐一向的家風......」
貞觀時期
“顏氏一家,兩代人皆是忠烈啊!”
“這顏氏兄弟,沒有一個孬種!”
李世民眼眸中流光不斷,輕聲訴道:
“后人所言漢唐之血性氣節,當為此風骨!”
至于說潼關失守,長安陷落,早就挨了一遭的李世民再次聽到依舊會有些彷徨,但心底的氣卻是少了。
那李隆基跑到了成都避難,也讓他提不起興趣了。
隨后,二鳳微微垂眸:“師古,你之子嗣,皆是有風骨的忠良啊!”
顏師古出身書香門第,平日里的養氣功夫在這會見了真章,就連看見天幕上顏杲卿一家遭難時候,也只是捂著胸口,強忍著痛楚。
“陛下謬贊了......”顏師古開口時語氣干澀,輕輕道:
“食君之祿,自然忠君之事!”
“顏家只是做了該做的事罷了。”
魏征緩緩出列,對著顏籀顏師古作揖一禮,敬服道:
“我早就聽說過,顏氏大儒顏之推曾作《顏氏家訓》傳于子孫,今日得見顏氏后人錚錚風骨,方嘆顏先生之大才!”
“為君者忠也,為國者英也,為天下者義也!”
顏師古趕忙還禮謙虛,他的官職并不算大,不敢在魏征面前托大。
臺上的李世民聽著二人謙虛的往來話語,心里有些吃味:
這鄉巴佬啥時候能和朕也這般客氣說話?
不待李二作更多反應,下一條字跡飄過時,貞觀上將眼皮子直跳:
“狗屁的李唐家風!”
李二眼睛瞪得溜圓,不敢想這群無能后人有膽量來碰瓷他這個天可汗。
密碼的!說這兒是李唐的家風,都是學太宗的,怎么不學朕禮賢下士,怎么不學朕文治武功?
怎么不學朕視魏征如鏡,優待忠良?
你們一個個對待忠臣這般殘忍忘義,也配稱傳我家風?
“呵!一群庸子慫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