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
咸陽宮中
扶蘇向來溫文儒雅,見到這種言論都臉冒慍色:“照著這般言論,我等掠奪其民眾財富,他們是不是也不該討還?”
畢竟我等也是憑本事得來的,爾等憑什么說我之罪名?
何罪之有也?
“帶英國,當真是一點顏面都不要了!”
“如此國家,怎配稱文明!”
群臣個個聽得義憤填膺,憤而出聲:“哈!真按這帶英的道理來,那天下才亂了樣了!”
“彼亂世之道也!”
“我等大國若是按照這等強盜理論,待將刀斧橫架彼身,他們豈不是要對我等予求予取?”
“對!我等大國之力,壓其身也,照帶英國之理,難道不該量帶英之物力,討我諸夏之歡心?”
淳于越是始皇帝欽點的博士,雖身出儒家卻博覽百家經典,此時看到帶英不要臉的話,也連連搖頭:
“曾經,武王定國以諸侯征四蠻之境,周公定禮教化天下,蓋是因蠻夷不通禮儀,粗鄙愚昧也!”
“如今看來,那帶英或自詡為文明之國,但也是周公眼中的不通禮儀的國度!”
“有待教化??!”
難得聽到淳于越沒有唱反調了。
眾人也是聽得博士高言,紛紛頷首認同。
馮去疾捻著胡須,若有所思道:“我倒是好奇這帶英國怎么能從我諸夏掠奪財富的?!?/p>
“后世已經衰落到了這等程度了嗎?”
......
開元年間
李隆基也被這等理論氣得心塞,開元群臣也跟著紛紛加入了戰團里。
“諸位,何急也?”張九齡微微一笑,出聲安撫眾人后笑著道:
“我曾讀貞觀年間,玄奘法師所著作的《大唐西域記》,玄奘法師言道:西方之國,不通禮儀,惟財重賄,當時只覺稀奇,如今有天幕觀之,方覺說得一點都沒錯!”
李隆基好奇:“在我唐之時,這群國家和他們的百姓,就是這種德行了嗎?”
“哼!”
“當真時過境遷,滄海桑田后,這群人還是不通人性,沒有丁點兒長進!”
張九齡對自家陛下的話點了點頭,隨后舔了舔嘴唇,露出了一個不符合他以往形象的表情,冷聲道:
“我諸夏自古以來,愛好文明禮儀,素喜征伐不義之國也!”
大明宮中一時陷入了沉默中,眾人這時候才恍然明白剛才右相大人所說不必著急是什么意思了。
難怪你能當大官,這腦回路,絕了!
“右相,高??!”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豈不妙哉?
李隆基聽得大悅,露出了天幕盤點開元以來最高興的神采。
他面上掛著笑意,捻著須不禁又有一嘆:
天幕說了帶英國幾次了,也沒講那帶英究竟處在何地?
可惜可惜!要是玄奘法師還活著就好了,讓他跑一趟。
收起思緒后,李隆基冷笑了一聲道:
“那帶英國,最好祈禱別讓朕知道彼祖宗身在何處!”
“否則,定要爾嘗嘗我大唐寶劍鋒利否!”
說罷,便將注意力再次放在了天幕上。
「一千多年前,顏真卿受到了很多不公的待遇,就連他最后之死,都帶著悲劇色彩。
恐怕顏真卿自己也不曾想過,他人所遭受的待遇,竟然在自己的作品上又重現了?!?/p>
「《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天下第一的自然是無可爭議的王羲之作品——《蘭亭集序》,不過聽說李世民在位時,尋求瑯琊王氏要了這部作品,因為二鳳頗喜書法一道,因此愛不釋手,最后帶到了昭陵里。
考慮到天下第一行書在唐昭陵里不見天日,咱也不能去挖李二的墳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
所以,《祭侄文稿》也可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東晉時空
王羲之:“???”
后世子孫怎么能因為皇帝索要就給了呢?家族的氣節呢!
咱們瑯琊王氏的風骨呢!
咱們可是天下一等一的人家,怕他皇帝?給他看完之后要回來了??!
王羲之郁悶至極,捶胸頓足,“如此傳世之作,就該讓世人觀閱,怎么就讓唐太宗帶到地下了!”
“太暴殄天物了吧?!?/p>
天幕又好巧不巧的為各朝的觀眾們展示了后世保存的祭侄文稿模樣。
人們清晰的看見原本瞅著也就兩尺左右的字帖,硬生生的被各種手段接到了五六米長!
而那些新接上的紙張上,密密麻麻的寫滿了歷朝歷代收藏者們的留言。
說是文人墨客們的跋文印鑒云云,倒不如說是“XXX到此一游!”
雖然這種加長版的字帖看起來有些滑稽了許,但也正是歷代收藏者們的爭相留名,再次讓本就價值不菲的《祭侄文稿》又增添了豐富的歷史沉淀氣息。
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
在各色的紙上,那些個密密麻麻的序言印鑒,遠比祭文本來的長度更長更工整的同時,他們又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謙卑的站立在一旁,仿佛在膜拜頂天的大佬。
你不知書法,見我如井中蛙觀天上月;
你若知書法,見我如一粒蜉蝣得望青天!
涂抹的潦草的祭文,壓得那群工整的序言印鑒跋文不敢喘息!
王羲之看到這一幕,被氣的暈乎乎的,這本該是他享有的后來人膜拜啊!
全讓顏真卿搶了風頭!
“李世民,我與你不共戴天,嗚嗚嗚!”
現存《祭侄文稿》(三分之一)
(原作75厘米,加長至530厘米,太長了放不下,有興趣的書友可以自己搜一下觀摩。)
......
「文物界有個專業的說法,叫做:“紙壽千年,絹壽八百?!?/p>
這句話描述了宣紙和絹在保存上的特性。
用在這等國寶級文物身上,便是:一千多年前唐代的紙質祭文《祭侄文稿》,每一次的對外展覽都是對文物本質上的傷害,看一次便少一次?!?/p>
「可嘆可嘆!壞人奸賊尚存?!?/p>
「如此國寶卻被澎湖主動送給倭寇人去觀覽?!?/p>
「說得是很好聽,叫什么促進兩國文化交流。
六六六,一個唐朝時期,多次讓遣唐使來學習華夏文化的小島國,何來的自有文明文化?
若沒有李唐王朝的大方傳授,那島國別說發展起來成為威脅后世明清海疆的倭寇了,就連現在的名字都沒有,畢竟小日子國名是武后親自取得?!?/p>
「但是,請諸君記住:
克里姆林宮永遠不會將“葉卡捷琳娜二世沙皇大皇冠”外出展覽,盧浮宮永遠不會將《蒙娜麗莎》外借展覽,埃及吉薩大埃及博物館也不會將“圖坦卡蒙黃金面具”外借。
而見證了千年前唐代的國仇家恨的華夏的國寶卻被別有用心的賊人,主動送到了小日子國去。
可惜可嘆,承載著國仇家恨的國寶,被送到了與我們有著國仇家恨的小日子!」
......
無數天幕前的觀眾們正要怒嘆那島上的別有用心者時,天幕原本黯淡下的畫面忽然又亮起了畫面,解說聲帶著意味深長的語氣再次道來。
「對了,正如帶英永遠不會外借“大明永樂寶劍”、“商青銅雙羊尊”“《女史箴圖》”、“北齊砂巖觀音立像”、“西漢櫑具劍”、“南梁六朝金銅佛”、“隋白玉佛像”、“唐敦煌石藏”
“唐三彩”、“西周康侯簋”、“金磁窯家國永安枕”、“宋徽宗《寫生翎毛圖》”、“宋汝窯”、“元青花”、“遼三彩羅漢像”、“明永樂大典”、“清九龍壁”、“清乾隆金甌永固杯”......」
各朝時空里,觀看天幕的先輩們,看著出現了自家朝代的名字和寶物時,同時扣出了問號:
“???”
這帶英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