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遙遙一指李祺道:“當時朝廷之上,可有如李景和一般,為湘王之無辜蒙難而諫言之人,若有,請往左而去。”
站在人群最前面的朝臣,頓時一片騷動,有二十幾人往左而去,其中大部分都是北人,亦或者解縉這種沒有南北之見的南人。
這些人面上大多帶著興奮,知道自己未來已然會有一個更好的政治前途了。
留在原地之人心中則惴惴不安。
朱棣又道:“靖難后,曾聯(lián)名上書討伐、攻訐本王,亦或者為建文獻策的臣子,往右而去。”
幾乎絕大部分人都往右而去,絕大部分人都面色鐵青,少部分人昂首挺胸。
中間只剩下寥寥數(shù)人,面有得色。
李祺微微搖頭,死到臨頭,還不自知,難道他們忘記了,在朱棣起兵靖難后,他李祺也是間接給建文獻策過的,只是建文沒采用罷了。
果然,燕王朱棣指著中間那寥寥十數(shù)人,厲聲道:“將這些人拿下,秋后問斬!”
突然的大禍臨頭,立時讓眾人魂飛膽破,不知發(fā)生了什么,即便是方孝孺等必死之人,也懵在當場,不知道燕王何意。
“燕王殿下,這是何意啊?”
“燕王殿下,冤枉啊,下臣沒有攻訐過您啊?”
所有人都鬼哭狼嚎的求饒著,讓位于最后的那些沒資格上朝的小官、耆老都是一陣鄙夷,沒想到九宮天闕之上,竟有這等人。
朱棣鄙夷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爾等于靖難之后,不曾歸正于本王麾下,便是認同本王乃是反賊。
可卻于朝廷之上,食建文之祿,不為其謀事,實在是大大的奸臣,比齊泰、黃子澄,更無恥、更可恨!
本王鞭笞天下,乃是要重造社稷,豈能容爾等這等佞臣高居九天之上!”
此言一出,方才往右而行的諸臣頓時松了一口氣,皆帶著譏諷之色望向那些被拖出宮外之人,朱棣此舉,縱然是方孝孺、黃子澄等人也覺得暢快。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朱棣負手于烈烈風(fēng)中吟誦起正氣歌,誦讀至歷史上那些盡忠的忠臣時,階下已然有大臣淚如雨落。
除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建文死忠之外,亦有黃觀等一眾大臣眼中存了死志。
“自古以來,縱然是商紂王亦有比干、商容為之愿效死,縱然是隋煬帝,亦有忠臣為之陪葬,雖然君王不值得他們追隨,可總是有忠臣義士為之赴湯蹈火,本王雖于他們不是同道,可卻也佩服他們的忠貞。
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禍亂天下,固然是罪不容誅。
可其他人諸如黃觀,以及在靖難時與本王敵對的平安、盛庸、鐵鉉這些人,難道本王能夠?qū)λ麄兌嗉涌霖?zé)嗎?
為君王盡忠,又有什么錯呢?
可能唯一錯的便是不能及時歸正,可若因這小錯而處以極刑,豈不是太過殘暴了嗎?
這不是朝廷褒獎忠義的做法。”
燕王的聲音已然不再如先前問罪之時那般凌厲。
“本王在這里當著天下人的面,以及昭昭青史面前,許下承諾——
但凡是建文忠臣,只要不曾做下傷天害理之事,若是愿意投效本王的,過去種種,既往不咎;
若是不愿意投效本王,愿意為建文殉難的,本王也絕不追究他家人之過,甚至?xí)幭隆督ㄎ难畴y碑》,讓天下人都記住,曾經(jīng)有這樣一些忠正的臣子,愿為他的君王殉節(jié)死難,這是天下人的榜樣。”
朝廷宮闕之間,只余下燕王的聲音在回蕩,幾乎每個人都瞠目結(jié)舌,無論是大臣,還是百姓!
方孝孺只覺一陣陣的暈眩,他幾乎站立不住要跌坐在地上,眼前一陣陣的發(fā)黑,他如何能不知道,燕王這是要收盡天下人心了!
怎么可能?
燕王虎狼之輩、豺狼之屬,前日相見時還喊打喊殺,怎么可能短短時間內(nèi)便如此大度。
李祺!
一定又是李祺!
他忍不住將目光投向李祺,恰好李祺也往過來,目中唯有漠然,再看下去便見到了一絲譏誚。
同數(shù)年之前別無二致!
方孝孺知道,李祺一向是看不起他們的,從太孫入主東宮第一次相見時,就是如此,如今依舊如此,可事實好像證明,他們真的遠不如李祺。
早知今日,不若讓李祺做帝師,這樣陛下豈有今日之難,悔恨侵蝕了他內(nèi)心,今日姿態(tài)一直剛強的他,亦忍不住有悔淚而下,“陛下,是臣等對不住您,唯有一死,能贖微末之罪了。”
“殿下圣明無過!”
“殿下圣明無過!”
奉天殿高臺之下的萬千臣民,如同潮水般一浪一浪跪拜而下,幾乎所有人都在發(fā)自內(nèi)心的高呼著燕王圣明。
實在是燕王此舉太過于讓人意外了,尤其是現(xiàn)在距離洪武時代才僅僅三年,什么時候見過燕王這樣的君主。
這樣的人不該出現(xiàn)在大明,而是應(yīng)該出現(xiàn)在唐宋,是唐太宗、宋仁宗那樣的賢君。
朱棣望著那洶涌有若潮水的跪拜,心中自然激蕩,這不是以強權(quán)而壓,而是群臣真心實意的拜見。
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李祺轉(zhuǎn)述的出自漢昭烈帝的這句話,果真是有道理的,父皇治理天下的方法或許并不是完全正確的。
李祺可真是忠正的能臣啊。
待此事了結(jié)后,待登基后,先將韓國公李善長從逆臣錄中摘出來,作為報答他此事之情吧。
朱棣的目光不由自主的望向了李祺,李祺眼神明亮,不卑不亢,躬身行禮。
“諸位出宮吧。”
“待太陽再次升起,大明朝會迎來一個晴天!”
————
建文三年九月二十七,燕王朱棣終于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皇位,以一種被萬千臣民真心擁護的姿態(tài),對于一個篡位者而言,這是綺夢般的場景。
他以博大的胸懷,仁慈的寬恕了幾乎所有曾意圖致他于死地的敵人,這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聲望,在慘烈的戰(zhàn)爭后,明王朝的上層政治迅速統(tǒng)一,投入到了恢復(fù)經(jīng)濟的使命中。
歷史證明,他才是能夠讓大明王朝走向興盛的君王。——《大明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