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上,黑帆如云,鐵甲如山。
當墨塵那支龐大的“幽靈艦隊”,無聲無息地,出現在咸陽城外那開闊的河道之上,徹底扼守住這座帝都的水路咽喉時,整個咸陽城,都陷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令人窒息的寂靜。
城墻之上,旌旗林立,氣氛肅殺。
新君扶蘇,身著一身素白的孝服,在那面代表著天子威嚴的“日月黑龍旗”之下,臉色鐵青地,俯瞰著下方那支,不屬于帝國任何一支序列的……恐怖艦隊。
他的身旁,左側,是丞相李斯和一眾文官,一個個面色凝重,如臨大敵。
右側,是上將軍蒙恬與衛尉李信,他們看著下方那艘如同鋼鐵巨獸般的“破浪號”,看著船上那些制式統一,裝備精良的“考工銳士”,眼中,是軍人面對更強兵器時,最本能的,復雜的震撼與警惕。
而更多的,則是那些,追隨扶蘇而來的儒生博士。他們指著墨塵的艦隊,如同指著什么洪水猛獸,口中,正義憤填膺地,痛斥著。
“陛下!您看到了嗎!此子,名為歸朝,實為逼宮!”
“攜大軍而來,兵臨城下!此等行徑,與國賊何異?!”
“請陛下立刻下旨!命衛尉府與城防軍,萬箭齊發!將此等亂臣賊子,就地格殺,以正.國法!以安天下!”
扶蘇聽著這些話,握著城墻垛口的手,指節因為用力,而微微發白。
他,也在等。
等那個,他曾引為國士,如今,卻讓他感到無比陌生,甚至……恐懼的年輕人,給他一個,解釋。
“破浪號”,船頭。
墨塵,一襲青衣,在獵獵江風中,負手而立。
他沒有看城墻上那些,恨不得將他生吞活剝的儒生。
也沒有看那些,神情復雜的李斯與李信。
他的目光,只是,平靜地,穿過數百步的距離,與龍旗之下,那個,身著孝服的年輕帝王,遙遙相對。
許久,他才緩緩地,抬起了手。
“王翦。”
“在!”
“將我,為陛下準備的,最后一份‘聘禮’……”
他的聲音,不大,卻如同驚雷,清晰地,傳入了城墻之上,每一個人的耳中。
“抬上來。”
一聲令下!
只見“破浪號”那寬闊的甲板,竟如同活物一般,無聲地,向兩側滑開!
三座,通體由“考工鋼”打造,造型猙獰,充滿了冰冷機械美感的……巨型投石機,緩緩地,從船艙之內,升了上來!
它們,比墨塵在江東展示給顧雍看的那一臺,還要龐大三倍不止!它們的投臂,如同魔神的巨手,上面,纏繞著一圈圈,由特殊獸筋和鋼索混合絞成的,恐怖的“弓弦”!
“神威……神威投石機!”
城墻之上,蒙恬,這位帝國上將軍,在看到那三座戰爭兇器的瞬間,他那張總是如同山巒般沉穩的臉,第一次,露出了,無法掩飾的,巨大的失態!
他身后的所有將官,更是齊齊倒吸一口涼氣,只覺得一股寒氣,從腳底,直沖天靈蓋!
他們,都是識貨之人!
他們一眼就能看出,這三座投石機,其威力,絕對遠超大秦軍中,任何一種現役的攻城器械!
這,根本就不是用來攻城的。
這,是用來……滅國的!
“墨塵!你……你當真要反?!”扶蘇看著那三座,散發著死亡氣息的巨獸,聲音,都在顫抖!
墨塵沒有回答。
他只是,對著船上的匠人,下達了,他重返咸陽的,第一道,也是最狂妄的命令。
“目標——”
他的手指,沒有指向咸陽的城墻,也沒有指向任何一處建筑。
而是,指向了城東,五里之外,那座,荒無人煙的……亂葬崗!
“三發齊射,急速射!”
“放!”
“嘎吱——!!”
一陣令人牙酸到極致的,如同巨龍咆哮般的機括聲,響徹云霄!
三枚,磨盤大小的,被掏空了中心,灌入了猛火油和硫磺的“***”,被那三只魔神的巨手,狠狠地,拋上了天空!
它們在空中,劃出了三道,充滿了死亡與毀滅的,完美的弧線!
然后,在城墻之上,所有人那驚駭欲絕的目光中,狠狠地,砸在了五里之外的,那座亂葬崗之上!
沒有驚天動地的巨響。
只有,一瞬間的,死寂。
隨即——
“轟!轟!轟!”
三團,如同太陽般,熾熱、耀眼的巨大火球,在那片荒蕪的土地上,轟然爆開!
恐怖的沖擊波,席卷四方!大地,在劇烈地顫抖!連咸陽城那厚重的城墻,都為之,嗡嗡作響!
火焰,沖天而起,將半個天空,都映照得一片猩紅!
一擊之威,堪比天譴!
城墻之上,一片死寂。
那些方才還在叫囂著要“誅殺國賊”的儒生博士,此刻,一個個面如死灰,癱軟在地,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來。
李斯,怔怔地看著遠處那三團,還在熊熊燃燒的,地獄般的火焰,他手中的那卷竹簡,無聲地,滑落,散了一地。
李信,則死死地,握著腰間的劍柄,他感覺到,自己的手,竟在不受控制地,微微顫抖。
而扶蘇,這位大秦的新君,他只是,呆呆地,看著那被一擊,就夷為平地的亂葬崗。他的臉上,已經沒有了憤怒,沒有了恐懼。
只剩下,一片,無盡的,蒼白與……茫然。
就在這時,墨塵的聲音,乘著江風,悠悠地,傳了過來。
那聲音,依舊平靜。
卻像一柄無形的劍,精準地,刺入了,這位年輕帝王,那顆充滿了仁德與理想的,心臟。
“陛下。”
“臣之‘格物之學’,所造此等利器,您說,是為禍,還是為福?”
“臣,墨塵,在您的眼中,是為賊,還是為臣?”
“此劍,是該,指向北地之敵酋,讓我大秦,開疆拓土,永絕邊患。”
“還是,指向這咸陽之宮墻,讓這天下,再換一個,新的主人?”
“一切,盡在陛下……”
“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