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飛天復原圖在研究院內部展示后,引起的轟動遠超姜窈的預期。不僅院長和專家組給予了高度評價,連許多原本持觀望甚至反對態度的老研究員,在親眼看到那既符合歷史原貌又煥發著數字魅力的飛天時,也不得不承認技術的巨大潛力。
“沒想到啊,這電腦弄出來的,比我們想象的要靠譜得多?!币晃恢皬娏屹|疑的老專家撫著眼鏡,嘖嘖稱奇。
“色彩感覺對了,韻味也出來了,關鍵是,把那種盛世的氣象給‘提’起來了!”另一位專攻唐代藝術的老師感慨道。
姜窈和她的小團隊一時間成了研究院的焦點。周韻和馬躍走路都帶著風,臉上洋溢著自豪。連資料室的小馬,都因為參與了這個項目而受到了同事們更多的關注和詢問。
院長趁熱打鐵,在全院大會上正式宣布,“數字飛天”試點項目取得圓滿成功,并決定以此為基礎,擴大數字化保護的試點范圍,成立一個臨時的“文化遺產數字創新小組”,由姜窈擔任組長,賦予她更多的資源調配權限,可以申請調用更多非核心洞窟的資料和數據。
這無疑是姜窈來到敦煌后,迎來的第一個高光時刻。她站在臺上,接受著眾人的掌聲,心中充滿了欣慰。她的努力沒有白費,科技的火種,終于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點燃了第一簇火焰。
然而,贊譽之下,暗流悄然涌動。
研究院內并非鐵板一塊。以副院長孫志遠為首的一批較為保守的專家,雖然表面上對成果表示祝賀,但私下里卻憂心忡忡。孫副院長年近六十,在研究院深耕多年,門生故舊眾多,思想相對傳統,對資本和新技術介入文化遺產領域始終抱有深深的戒心。
“老院長是被這表面的光鮮迷惑了,”一次小范圍的聚餐上,孫志遠對幾個親信嘆道,“AI修復,看著是好看,但原理是什么?可靠性能保證多少年?這次是成功了,萬一下次失敗了呢?毀了文物誰負責?而且,這么搞下去,我們這些老家伙的手藝還有什么用?以后是不是都讓機器干了?”
他的擔憂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聲。他們對數字化了解不深,本能地抗拒這種可能顛覆他們既有地位和工作模式的變革。
與此同時,遠在北京的姜世維(姜窈的叔叔)也通過自己的渠道,第一時間得知了敦煌這邊的“喜訊”。他坐在寬敞明亮的辦公室里,看著平板上那幅精美的數字飛天圖,眼神陰鷙。
他原本以為將姜窈發配到敦煌那個“文化沙漠”,足以讓她消沉下去,或者至少無法做出成績,慢慢被邊緣化。沒想到,她居然真的在那里搗鼓出了名堂,而且看起來勢頭還不錯。這讓他感到了威脅。
“不能再讓她這么順風順水下去了?!苯谰S喃喃自語,按下內部通話鍵,“讓‘項目評估部’的李經理準備一下,去一趟敦煌,對我們投資的文化遺產數字化項目進行一下‘例行評估’。”
他嘴角勾起一絲冷笑。明面上是評估,實則是掣肘和施壓。他太了解自己這個侄女了,能力超群,但性子也倔,最反感的就是外行指導內行和資本的無理干預。他就是要給她添堵,讓她在那邊待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