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了用水問題,姜窈在研究院贏得了一些好感,但這份好感更多停留在生活層面。當她真正開始推動核心的“數字化方案”時,才發現自己面對的是怎樣一堵堅厚的壁壘。
她精心準備了超過一百頁的PPT,里面詳細闡述了數字化保護的緊迫性(如壁畫褪色、酥堿等病害的不可逆過程)、技術路徑(高精度三維掃描、多光譜成像、AI修復算法等)、以及未來應用展望(數字博物館、VR沉浸體驗、文創開發)。她引用了大量國際上成功的文化遺產數字化案例,從意大利的龐貝古城到法國的拉斯科洞穴壁畫,數據詳實,邏輯清晰。
院長組織了一次全院范圍的技術論證會。會議室里坐滿了人,各部門的負責人、資深研究員、技術骨干,包括秦漠,也坐在一個靠窗的位置,目光沉靜地看著投影屏幕。
姜窈站在臺前,依舊是那副從容不迫的姿態,用她特有的、冷靜而清晰的嗓音進行講解。她盡量避免使用過于晦澀的技術術語,力求讓所有人都能聽懂。
然而,隨著講解的深入,臺下眾人的反應卻并不熱烈。
當她講到要用攜帶高精度掃描儀的無人機對洞窟外崖進行全面測繪時,一位負責洞窟安全的老專家皺起了眉頭:“崖體結構復雜,無人機飛行是否安全?萬一失控撞擊崖壁,后果不堪設想。”
當她展示AI修復壁畫的模擬效果圖時,一位專攻壁畫藝術的資深研究員搖頭:“色彩還原看似鮮艷,但缺乏古畫的沉著和內斂,顯得‘火氣’太重,失了韻味。藝術不是數學,不是靠算法就能算出來的。”
當她提到未來可能通過VR技術讓全球用戶“身臨其境”參觀特窟時,負責游客管理的干部提出了擔憂:“這會沖擊實體門票收入嗎?而且,虛擬參觀會不會降低游客對真實洞窟的敬畏感?”
質疑聲從各個角度涌來,大多集中在技術風險、藝術真實性、管理沖擊以及最重要的——經費上。
“姜組長,你這套方案聽起來很美,但初步預算就要數千萬,后續維護和開發更是無底洞。我們研究院每年的文物保護經費都捉襟見肘,哪里擠得出這么多錢來搞這種……這種看起來有點空中樓閣的項目?”財務部門的負責人一針見血。
姜窈耐心地一一回應:“無人機飛行會預先規劃絕對安全路徑,并有多重保險;AI色彩還原會基于嚴格的考古數據和顏料分析,我們會建立更精準的‘敦煌色卡’數據庫;VR體驗是對實體參觀的補充和延伸,能吸引更多年輕受眾,反而可能提升品牌影響力;關于經費,我們可以分階段實施,先試點,爭取國家專項、企業合作甚至社會眾籌……”
她說得條理分明,但臺下大多數人眼中的懷疑并未消散。他們并非完全是惡意,而是一種基于多年經驗和現實困境形成的思維定式。他們習慣了慢工出細活,習慣了在有限的資源里精打細算,姜窈帶來的這套來自北京快節奏資本世界的、充滿顛覆性的方案,讓他們本能地感到不安和排斥。
會議最后,院長做了總結發言,態度溫和但立場明確:“姜組長的方案很有前瞻性,也代表了未來的方向。不過,正如大家所擔心的,涉及面廣,投資巨大,風險也不小。我的意見是,此事關系重大,需要從長計議,充分論證,可以考慮先選擇一個非核心的、價值相對較小的點,進行小范圍的、嚴格控制風險的試點,看看效果再說。”
“從長計議”、“小范圍試點”——這幾乎是給姜窈的方案判了死緩。她知道,一旦進入這種節奏,她的項目很可能像許多其他的提案一樣,被無限期地拖延下去,最終無聲無息。
會議在一種不算愉快的氣氛中結束。人們陸續離開,交頭接耳。姜窈站在臺前,慢慢收拾著電腦,臉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只有緊抿的唇角泄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和挫敗。
秦漠是最后幾個離開的之一。他走到門口,腳步停了一下,回頭看了姜窈一眼。他的眼神很復雜,有對她專業準備的認可,有對她所遭遇阻力的了然,但更多的,依舊是那種根深蒂固的、對技術介入文化的謹慎乃至不信任。
他沒有說話,轉身離開了。
空蕩蕩的會議室里,只剩下姜窈一個人。窗外,戈壁灘上的風不知疲倦地吹著,卷起陣陣黃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