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疏勒國都城遺址,眾人沿著絲綢之路繼續東行。戈壁灘上的風裹挾著沙礫,打在馬背上發出簌簌聲響,遠處的雪山在陽光下泛著瑩白的光,指引著他們前往下一個目的地 —— 龜茲古國故地。據秦室秘檔與絲路秦驛地圖記載,龜茲在秦代便是西域重要的 “樂舞之都”,不僅與中原有著頻繁的文化交流,更藏著秦代與西域樂舞融合的關鍵證據。
“龜茲樂舞在漢代就已傳入中原,成為宮廷樂舞的重要組成部分,” 楊教授勒住馬韁,指著前方隱約可見的綠洲,“但根據秦簡記載,秦代就已有龜茲樂師前往咸陽獻藝,只是相關史料極少。如果能在龜茲故地找到秦代樂舞遺跡,就能填補這段歷史空白。”
劉家老祖坐在馬車上,翻閱著《秦秘錄》中關于龜茲的記載:“書中提到‘龜茲有石窟,刻樂舞之形,藏秦龜盟書’,看來龜茲的石窟不僅是藝術寶庫,還可能藏著秦代與龜茲結盟的文書,這對研究秦代西域政策至關重要。”
行至黃昏,眾人終于抵達龜茲故地的核心區域 —— 一處名為 “雀離大寺” 的遺址群。遺址周圍分布著數十個石窟,石窟外壁上隱約可見斑駁的彩繪,部分洞窟的入口被流沙半掩,透著神秘的氣息。小張用無人機航拍測繪,很快發現西側一座編號為 “17” 的石窟與眾不同:“這座石窟的入口有秦代風格的夯土痕跡,而且內部有金屬反應,可能藏著文物!”
眾人立刻展開清理,黑虎與秦衛用工兵鏟小心挖開入口的積沙,露出一道刻滿秦代篆字與龜茲古紋的石門。石門中央的凹槽形狀奇特,既非玄鳥玉佩也非泉鏡的樣式,而是類似樂器 “筑” 的輪廓。“《秦秘錄》中說龜茲以樂為鑰,看來需要用樂器才能打開石門,” 諸葛家少主沉吟片刻,忽然想起疏勒國窖藏中發現的一件青銅筑,“我們在疏勒找到的那把秦代青銅筑,說不定就是鑰匙!”
眾人立刻取出青銅筑,將其嵌入石門凹槽。筑身與凹槽完美契合,石門發出 “嗡” 的一聲輕響,伴隨著古樸的樂音緩緩打開。石窟內部豁然開朗,頂部的藻井彩繪保存完好,描繪著秦代樂師與龜茲舞者共同演奏的場景,四壁則刻滿了樂舞浮雕 —— 有的是秦代的鐘鼓、琴瑟,有的是龜茲的琵琶、篳篥,還有兩者融合的新型樂器,每一幅浮雕旁都刻著秦隸與龜茲文的對照銘文,詳細記錄著樂器的名稱、用法與樂舞的曲目。
“這些浮雕太珍貴了!” 楊教授激動地撫摸著石壁,“你看這幅‘秦龜合樂圖’,秦代的編鐘與龜茲的五弦琵琶同框演奏,證明秦代就已實現中原與西域樂舞的深度融合,這比我們之前認知的早了整整一個朝代!”
巫清瑤則注意到石窟角落一處隱蔽的石臺,石臺上擺放著一個青銅匣子,匣子上刻著巫蠱咒印與樂舞紋樣的結合體。“這匣子上的咒印很特殊,是‘樂蠱咒’,” 她仔細觀察著咒印,“《巫蠱秘錄》中記載,龜茲人擅長用‘樂蠱’輔助樂舞,讓音樂更具感染力,同時還能驅散毒蟲、凈化空氣,是一種溫和的輔助性蠱術。”
諸葛家少主用青銅筑輕敲匣子上的紋樣,每敲一下,紋樣就亮起一道微光,當敲到第七下時,青銅匣子 “咔嗒” 一聲打開,里面裝著一卷絲織品與一枚玉璧。絲織品是一幅完整的 “秦龜樂舞圖”,上面用礦物顏料繪制著秦代與龜茲的樂師、舞者共同表演的場景,舞者的服飾既有秦代的曲裾深衣,也有龜茲的窄袖長袍,展現出鮮明的文化融合特征。
玉璧則更為奇特,璧面刻著螺旋狀的 “樂律紋”,中心鑲嵌著一顆紅色的寶石,寶石周圍刻著秦代的十二律名稱。“這是秦代的‘樂律璧’!” 李教授驚呼,“《呂氏春秋》中記載,秦始皇曾命樂官制定‘秦律’,統一全國樂律,這枚玉璧就是秦律的實物證據,而且還融入了龜茲的樂律元素,是秦龜樂律融合的見證!”
就在眾人沉浸在發現的喜悅中時,石窟外忽然傳來一陣詭異的樂聲。那樂聲忽高忽低,帶著一股蠱惑人心的力量,聽得人頭暈目眩。黑虎用力晃了晃腦袋:“這聲音不對勁!像是有什么東西在搞鬼!”
巫清瑤臉色一變,掏出驅蟲蠱粉撒在周身:“是‘迷音蠱’!這種蠱蟲能通過聲音傳播,讓人產生幻覺,失去意識!應該是影組織的漏網之魚搞的鬼!”
話音剛落,石窟入口處就出現了幾個模糊的身影,他們身著黑袍,手中握著特制的 “蠱笛”,正吹奏著詭異的樂聲。“沒想到你們還能找到這里,” 為首的黑袍人冷笑一聲,“不過沒關系,這迷音蠱能讓你們在幻覺中死去,石窟里的文物,還有這樂律璧,都會成為我們的囊中之物!”
諸葛家少主立刻掏出照魂鏡,鏡面發出耀眼的光芒,照在黑袍人身上。黑袍人吹奏的樂聲頓時變得紊亂,臉上露出痛苦的表情:“照魂鏡的陽氣能克制迷音蠱!大家快用陽火符反擊!”
項羽凡與秦衛拔出武器,朝著黑袍人沖去。項羽凡的 “蒼瀾” 劍劈開樂聲形成的屏障,一劍刺向為首黑袍人的胸口;秦衛則用佩刀橫掃,將其余黑袍人的蠱笛打落在地。黑虎趁機沖上前,一拳砸在一個黑袍人的臉上,將其打倒在地。
巫清瑤則取出青銅筑,彈奏起秦代的《秦風?無衣》。激昂的樂聲與迷音蠱的詭異樂聲相互碰撞,空氣中仿佛掀起無形的波瀾。隨著樂聲愈發高亢,黑袍人身上的迷音蠱紛紛被逼出體外,化作黑色的小蟲落在地上,很快就失去了活力。
“不可能!你們怎么會破解迷音蠱!” 為首的黑袍人難以置信地喊道。諸葛家少主走到他面前,舉起樂律璧:“迷音蠱靠聲音傳播,而這樂律璧蘊含著秦代的正統樂律,能驅散邪音。你們想用蠱術害人,終究是徒勞的!”
黑袍人還想反抗,卻被秦衛死死按住。眾人從他身上搜出一卷羊皮地圖,地圖上標注著龜茲故地另一處隱秘石窟的位置,旁邊寫著 “秦龜盟書藏于此”。“看來這才是影組織的真正目標 —— 秦代與龜茲的結盟文書!” 劉家老祖看著地圖,眼中閃過一絲凝重,“盟書中可能記載著秦代西域戰略的核心機密,絕不能落入他們手中!”
眾人立刻按照地圖的指引,前往隱秘石窟。石窟位于雀離大寺遺址北側的一座山體內,入口被藤蔓與巖石遮擋,若非有地圖指引,根本無法發現。諸葛家少主用青銅筑再次打開石門,石窟內部比之前的 17 號窟更為寬敞,中央的石臺上擺放著一個巨大的石盒,石盒上刻著秦代篆字 “秦龜盟書” 四個大字。
石盒周圍的墻壁上刻滿了咒印,巫清瑤仔細辨認后說道:“這是‘守護蠱咒’,用來保護盟書,一旦有人強行打開石盒,就會觸發蠱咒,釋放出劇毒的‘噬心蠱’。”
諸葛家少主掏出玄鳥玉佩、泉鏡與樂律璧,將三者按在石盒的三個凹槽中。三者光芒交織,石盒上的咒印漸漸消退,盒蓋緩緩打開。盒內鋪著金色的絲綢,放著一卷用竹簡制成的盟書,以及一件龜茲風格的金冠與一件秦代的青銅劍 —— 顯然是兩國結盟時交換的信物。
盟書詳細記錄了秦代與龜茲結盟的過程:秦代派遣使者攜帶絲綢、鐵器與樂律璧前往龜茲,龜茲則以良馬、樂師與金冠作為回報,雙方約定共同守護絲綢之路的安全,促進文化與貿易交流,秦代承認龜茲的自治地位,龜茲則向秦代稱臣,定期朝貢。
“這盟書的發現,填補了秦代西域關系史的空白!” 墨教授激動地說,“它證明秦代在西域采取的是‘羈縻政策’,通過結盟與文化交流來鞏固對西域的影響力,而非單純的軍事征服,這為后來漢代管理西域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眾人將盟書與信物小心收好,準備離開石窟。此時,遠處忽然傳來一陣馬蹄聲,是當地的文物保護部門與警方趕到了 —— 他們根據眾人之前傳遞的消息,前來協助保護文物與抓捕影組織成員。
“辛苦你們了!” 文物保護部門的負責人握著諸葛家少主的手,“這些文物的發現,對研究秦代歷史與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具有里程碑意義,我們會立刻組織專業團隊進行保護與研究。”
接下來的幾日,眾人協助文物保護部門對雀離大寺遺址的石窟進行了初步清理與登記,共發現秦代樂舞浮雕、文書、樂器等文物百余件。在清理過程中,他們還在一座石窟的壁畫中發現了 “絲路樂舞傳播路線圖”,詳細標注了秦代樂舞從咸陽出發,經河西走廊、西域各國,最終傳入中亞的路線,為研究古代樂舞傳播史提供了重要依據。
離開龜茲故地時,當地的維吾爾族老鄉們趕來送行,他們穿著鮮艷的民族服飾,彈奏著傳統的十二木卡姆,用歡快的舞蹈表達對眾人的感謝。“你們守護了我們家鄉的文物,也讓我們知道了龜茲在秦代就有這么輝煌的歷史,” 一位老鄉握著諸葛家少主的手,真誠地說,“希望你們能繼續發掘更多的歷史秘密,讓更多人了解我們西域的文化!”
諸葛家少主望著熱情的老鄉們,心中滿是感慨。從敦煌到疏勒,再到龜茲,他們不僅找到了大量的秦代文物,更感受到了絲綢之路沿線各民族對歷史文化的珍視與熱愛。這條古老的商路,不僅是物質交流的通道,更是文化融合的紐帶,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明瑰寶。
“我們會繼續前行,” 諸葛家少主高聲說道,“沿著絲綢之路,尋找更多的歷史真相,守護更多的文明遺產,讓千年的絲路文明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眾人騎著馬,朝著下一個目的地 —— 河西走廊的 “秦長城遺址” 出發。夕陽將他們的身影拉得很長,在戈壁灘上留下一串堅定的腳印。絲綢之路的征途仍在繼續,更多的歷史秘密、更多的文明瑰寶,正等待著他們去發現、去守護,而他們心中的初心與使命,也將永遠指引著他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