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例之約
海若第一次見到陸雅各,是在海濱小鎮的潮汐觀測站。仲秋的海風卷著咸濕的氣息,她蹲在礁石上記錄海浪數據,筆記本上的曲線歪歪扭扭,身后忽然傳來帶著海風清冽的聲音:“今天是大潮期,浪高要按農歷十五的引力系數校準,你現在的數值差了0.3米。”
她回頭,撞進一雙映著碧海的眼。男人穿件藏藍色沖鋒衣,褲腳沾著海沙,懷里抱著本翻舊的《海洋動力學》,扉頁夾著張塑封的經文卡片,上面印著“我以永遠的定例,用沙為海的界限,水不得越過”。“我叫陸雅各,”他指了指她筆記本上的錯誤數據,“你是市海洋局的觀測員?看你記錄的手法,像是剛輪崗過來的。”
海若的指尖驟然攥緊筆桿,指節泛白。作為海洋生態研究員,她最近像被卷進了風暴潮——負責的“海岸帶保護項目”因連續暴雨數據失真,合作的漁民抱怨“監測不準害我們少捕魚”,連領導都找她談話,說“再出問題就換項目組”。她像塊被海浪沖刷的礁石,在現實的沖擊下沒了棱角,直到上周在鎮上教堂看到墻上的經文“波浪雖然翻騰,卻不能逾越”,才想起這個守著“永遠定例”的觀測站,想來找找數據異常的原因,卻沒想過會遇到這樣一個人。
“我叫海若,”她聲音輕得像退潮時的細浪,“我只是不明白,為什么明明按流程監測,數據卻總出問題?就像我想守護這片海,卻連最基本的觀測都做不好。”
陸雅各把《海洋動力學》放在觀測站的石桌上,彎腰撿起一塊被海浪磨圓的鵝卵石:“你看這石頭,被浪沖了十幾年,卻始終沒被卷進深海——因為海有界限,浪再大也越不過沙的定例。”他打開觀測站的老記錄儀,屏幕上跳出近十年的潮汐數據,“我在這里守了八年,再大的風暴潮,也沒越過圣經里說的‘沙的界限’。數據不準,或許是你太急著要結果,忘了海洋有自己的定例。”
他的話像退潮后的陽光,慢慢曬干了海若心里的焦慮。那天他們在觀測站待了一下午,夕陽把海面染成熔金,海浪拍岸的聲音伴著經文的低語,在礁石間回蕩。她說起在實驗室熬到凌晨的日子,說起看到漁民失望眼神時的愧疚;陸雅各則講起觀測站的過往——五年前臺風“海燕”過境,巨浪沖毀了觀測站的圍墻,他抱著記錄儀在礁石上守了一夜,靠著“波浪不能逾越定例”的信念撐到天亮。“你看那道沙堤,”他指著遠處的海岸,“當年被浪沖垮了,我們跟著圣經里的定例重新堆筑,現在成了最堅固的防線。神既然為海立了定例,就不會讓我們的努力白費。”
“下周有場小潮,”陸雅各收拾儀器時忽然說,“凌晨四點的潮位最穩,適合補測數據。觀測站的墻上刻著‘耶和華用能力創造大地’,或許你能在漲潮時,找到你要的答案。”
海若猶豫了兩天。直到周五晚上,她在實驗室翻看之前的觀測記錄,看到扉頁上自己寫的“守護大海的定例”,忽然想起《耶利米書》10章的“用智慧建立世界,用聰明鋪張穹蒼”。于是周六凌晨三點,她裹緊沖鋒衣,踩著海露未干的礁石,走進了觀測站。
陸雅各已經在調試儀器,觀測站的石墻上,果然刻著深色的經文。隨著潮水慢慢上漲,他教海若用老式水位計手動補測,指尖偶爾碰到她的手,兩人都會默契地避開,卻又在目光交匯時泛起微紅。“你看這潮水,”陸雅各指著海面,“不管浪多急,到了沙堤就會退回去——就像神的定例,永遠不會改變。之前有個年輕觀測員總想‘預測’海浪,我說‘我們不用預測,只要守住定例就好’,后來他也成了最靠譜的觀測員。”
海若忽然明白,自己之前太執著于“控制數據”,卻忘了像守著沙堤定例那樣,順應海洋的規律。那天補測的數據格外精準,回去后她重新調整了項目方案,把“潮汐定例”納入生態保護模型。三周后,項目組提交的報告獲得了局里的認可,領導拍著她的肩說:“這才是海洋研究員該有的樣子——懂大海,更懂敬畏。”
從那以后,海若成了觀測站的常客。她會在周末來幫忙補測數據,把實驗室的新技術教給陸雅各;陸雅各則會在她加班時,送來剛煮的姜茶和烤魷魚,陪她一起分析潮汐規律。他們的相處像潮汐與沙堤,在定例中慢慢靠近,每一個瞬間都藏著對大海的敬畏和對神的信靠。
深冬的一天,小鎮遭遇了罕見的寒潮,近海的養殖網箱被凍裂,漁民們圍著觀測站焦急地問“什么時候能回暖”。海若看著凍得發紫的漁民,心里也跟著發涼。陸雅各卻拿出圣經,翻到《耶利米書》10章,輕聲念:“耶和華用能力創造大地,用智慧建立世界,用聰明鋪張穹蒼。”他召集大家在觀測站的空地上生起篝火,“神既然為海立了定例,就不會讓寒冬一直持續。我們現在要做的,是一起修補網箱,等春天來的時候,一定會有好收成。”
那天他們從清晨忙到深夜,陸雅各教漁民們用廢棄的漁網編織防寒簾,海若則聯系局里申請應急物資。篝火映著每個人的臉,海浪雖然還在寒風里翻騰,卻仿佛被“定例”安撫,漸漸變得平緩。海若看著身邊認真教漁民打結的陸雅各,忽然覺得心里踏實——原來面對困境時的不安,往往是因為忘了創造大地的神,忘了祂為萬物設立的永遠定例。
第二年春天,近海的漁獲迎來豐收。漁民們提著裝滿魚蝦的籃子,來到觀測站感謝海若和陸雅各,還在觀測站旁立了塊石碑,刻上“以永遠的定例,用沙為海的界限”。陸雅各走到海若身邊,從口袋里取出一枚用海螺打磨的戒指,內側刻著“定例之約”四個字:“海若,神為海立了定例,也為我們預備了彼此。我想和你一起,守著這片海,守著祂的定例,直到永遠。”
海若含淚點頭。他們的婚禮在觀測站的礁石上舉行,牧師捧著圣經,誦讀著《耶利米書》5章:“耶和華說:你們怎么不懼怕我呢?我以永遠的定例,用沙為海的界限,水不得越過。因此,你們在我面前還不戰兢嗎?”那天的海浪格外溫順,陽光透過云層灑在新人身上,像神親手降下的祝福。
婚后,他們一起擴建了觀測站,增設了“海洋生態科普角”,既監測潮汐,也向游客和漁民普及海洋保護知識。科普角的墻上掛著兩幅經文拓片,一幅是“耶和華用能力創造大地,用智慧建立世界”,另一幅是“雅各的份不像這些,因他是造作萬有的主”。
有天下午,一群小學生來觀測站參觀,一個小男孩指著海浪問:“叔叔阿姨,海浪為什么不會把陸地都淹了呀?”
陸雅各蹲下身,指著沙灘上的浪花線:“因為神給海立了定例,用沙子做界限,浪再大也越不過去。就像爸爸媽媽會給我們定規矩,不是要限制我們,而是要保護我們。神的定例,也是為了保護大海和我們。”
海若則拿出海洋模型,教孩子們認識潮汐規律,還把印著經文的小卡片分給他們。孩子們舉著卡片在礁石上奔跑,笑聲像海浪般清脆。海若看著他們的身影,忽然想起自己最初的迷茫——原來人類繁衍的意義,不只是生命的延續,更是承接神的定例,守護祂創造的萬物,把“永遠定例”的真理代代相傳,讓每一代人都能在風浪中,看見神設立的界限與保護。
很多年后,海若和陸雅各的兒女也成了海洋工作者。兒子接過了觀測站的工作,繼續守著“沙為海的界限”;女兒則成了海洋環保志愿者,走遍沿海小鎮宣傳生態保護。他們的女兒在一次演講中說:“我父母教會我的,不只是監測潮汐的技術,更是對神定例的敬畏——祂創造大海,也為大海立了永遠的定例;祂創造我們,也為我們的生命立了定例,那就是在繁衍中傳遞愛與敬畏,守護這片祂所愛的土地與海洋。”
每年仲秋,海若和陸雅各都會帶著子孫們在觀測站的礁石上禱告,感謝神保守這片海,也感謝祂設立的永遠定例。海風拂過他們的頭發,海浪拍打著沙堤,經文“波浪雖然翻騰,卻不能逾越”的聲音,在海濱小鎮的上空輕輕回蕩——這是神的應許,也是他們家族跨越世代的“定例之約”,在時光里永遠堅固,永遠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