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有之本
蘇知微第一次見到陸昭衍,是在城郊的天文觀測站。仲冬的雪粒敲打著觀測穹頂,她裹著厚羽絨服蹲在星圖儀旁,指尖剛觸到標注“獵戶座”的刻度,身后就傳來清冽如星光的聲音:“今晚有象限儀座流星雨,星圖儀要校準到赤經5時34分,才能捕捉到最佳觀測角度。”
她回頭,撞進一雙盛著銀河的眼。男人穿件深灰色沖鋒衣,領口別著枚銀質星徽,懷里抱著本翻舊的《天體物理學與信仰》,書脊內側貼著張經文卡片,寫著“萬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歸于他”。“我叫陸昭衍,”他指了指她凍得發紅的指尖,“你是來拍流星雨的?看你調設備的手法,像是第一次來觀測站。”
蘇知微愣住。作為天文科普博主,她最近總陷在自我懷疑里——精心制作的“星空與信仰”系列視頻播放量慘淡,粉絲留言說“別把科學和宗教混為一談”;平臺運營勸她“放棄小眾題材,做娛樂向內容”。她像顆在宇宙里迷失軌道的小行星,直到上周在教堂聽到牧師講《羅馬書》1章,那句“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神的永能和神性”像道強光,才讓她頂著寒風來這處觀測站,想在星空里找回初心,卻沒想過會遇到這樣一個人。
“我叫蘇知微,”她攥緊手里的暖手寶,指尖仍泛著冷意,“我只是不明白,為什么明明想通過星空見證神的創造,卻總被人質疑?難道所造之物顯明的神性,真的這么難被看見嗎?”
陸昭衍把書放在觀測站的長桌上,從背包里取出一張星圖,上面用紅筆標注著流星雨的軌跡,旁側寫著《羅馬書》11:36的經文。“你看這象限儀座流星雨,”他指著星圖,“每年1月都會準時出現,軌跡精準到可以提前半年預測——這就是‘神的永能’明明可知的證據。人們質疑,是因為太執著于‘眼見為實’,卻忘了星空的規律、四季的循環,都是所造之物在訴說造物主的存在。”他打開觀測儀的顯示屏,調出近十年的流星雨數據,“我在這里守了五年,每次看到流星劃過夜空,都能想起‘萬物本于他’——連星光的運行,都在訴說祂的榮耀。”
他的話像雪地里的篝火,慢慢暖透了蘇知微心里的寒涼。那天他們在觀測站待了整夜,從暮色四合等到晨光熹微。她說起拍視頻時的執著:為了捕捉銀河的全貌,在山頂蹲守三個通宵;為了解釋“星軌與神性”,翻遍十幾本天文典籍。陸昭衍則講起他的經歷——曾在沙漠觀測站待了一年,靠太陽能板供電,靠“倚靠他”的信念熬過斷水斷糧的日子;有次遇到沙塵暴,觀測儀受損,他抱著設備在帳篷里禱告,第二天竟在沙堆里找到關鍵零件,讓觀測得以繼續。“你看那顆參宿四,”他指著夜空,“它的直徑是太陽的900倍,卻在宇宙里精準運行了數百萬年——這不是偶然,是‘萬有歸于他’的見證。”
“下周有場‘星空與信仰’分享會,”陸昭衍收拾設備時忽然說,“在市區的福音堂,會有天文學家和牧師一起分享。會場的墻上會掛‘萬物都是藉著他有的’的經文,你要是有空,來做分享嘉賓吧,或許能遇到懂你的人。”
蘇知微猶豫了兩天。直到周五晚上,她在剪輯室翻看粉絲的私信,看到一條來自高中生的留言:“姐姐的視頻讓我開始仰望星空,也開始想‘星星是誰造的’”,忽然想起《哥林多前書》8:6的“萬物都本于他,我們也歸于他”。于是周六下午,她帶著精心剪輯的視頻,走進了福音堂的會場。
分享會的氣氛格外熱烈,蘇知微站在臺上,播放著銀河的延時攝影,輕聲說:“當我們看到星軌圍繞北極星旋轉,看到流星雨準時劃破夜空,其實都是在看見神的永能——祂造了星空,也定了星光的軌跡;祂造了我們,也定了我們生命的意義。”臺下響起熱烈的掌聲,有位老 astronomer(天文學家)站起來說:“我研究天文五十年,越了解宇宙,越明白‘萬物本于他’——連最精密的公式,都在訴說祂的智慧。”
從那以后,蘇知微成了觀測站的常客。她會在周末跟著陸昭衍觀測星空,把“星空與信仰”的內容做得更深入;陸昭衍則會陪她剪輯視頻,用天文數據幫她佐證“神性顯明”的觀點。他們的相處像星軌與北極星,在彼此的生命里找到錨點,每一個瞬間都藏著神的美意。
開春的時候,蘇知微的“星空與信仰”系列視頻突然走紅,其中一條“星軌見證神性”的視頻播放量破百萬,很多觀眾留言說“開始仰望星空,也開始尋求造物主”。平臺運營主動找她續約,想讓她擴大題材范圍,蘇知微卻堅持初心:“我想繼續通過星空,分享‘萬有本于他’的真理。”
初夏的一天,陸昭衍在觀測站的穹頂下向蘇知微求婚了。他手里拿著一枚用隕鐵打磨的戒指,內側刻著“萬有之本”四個字:“知微,神讓我們在星空下相遇,是要我們一起見證‘萬物藉著他有的’——我想和你一起,把星空的見證傳下去,讓更多人在仰望星光時,看見造物主的榮耀,你愿意嗎?”
蘇知微含淚點頭。他們的婚禮在觀測站舉行,牧師捧著圣經,誦讀著《羅馬書》1:20:“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那天的夜空格外清澈,銀河像條銀色的絲帶橫亙天際,流星劃過的瞬間,全場響起掌聲與禱告聲,像在回應宇宙間最古老的見證。
婚后,他們一起創辦了“星空見證工作室”,既開展天文觀測活動,也向公眾分享“星空與信仰”的真理。工作室的墻上掛著三幅經文拓片:“萬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歸于他”“萬物都本于他,我們也歸于他”“萬物都是藉著他有的,我們也是藉著他有的”。
有天下午,一群孩子來觀測站看星星,一個小男孩指著月亮問:“叔叔阿姨,月亮為什么一直圍著地球轉呀?它不會累嗎?”
陸昭衍蹲下身,指著墻上的經文說:“因為造月亮的神,給了它定好的軌道,就像爸爸媽媽給我們定好回家的路。月亮不用怕累,因為它‘倚靠他’——連星星都在遵循祂的安排,我們更可以信靠祂的帶領。”
蘇知微則拿出星圖,教孩子們認識北極星:“你們看,所有的星軌都圍繞北極星旋轉,北極星就像宇宙的錨點。我們生命里的‘錨點’,就是造我們的神——無論遇到什么,只要靠著祂,就不會迷失方向。”
孩子們舉著畫滿星星的紙,在觀測站的院子里奔跑,笑聲像星光般明亮。蘇知微看著他們的身影,忽然想起自己最初的迷茫——原來人類繁衍的意義,不只是生命的延續,更是承接神的托付,借著所造之物見證祂的永能,把“萬有本于他”的真理代代相傳,讓每一代人都能在仰望星空時,看見自己的本源,活出“歸于他”的價值。
很多年后,蘇知微和陸昭衍的兒女也成了天文工作者。兒子接過了觀測站的工作,繼續在星空下見證神性;女兒則成了天文科普作家,寫下《星軌與經文——萬有之本的見證》。書里有這樣一句話:“我們觀測的不是冰冷的天體,是造物主溫暖的啟示;我們繁衍的不是血脈,是‘本于他、倚靠他、歸于他’的信念——因為萬有都在訴說祂的榮耀,我們的生命也當如此。”
每年仲冬,蘇知微和陸昭衍都會帶著子孫們在觀測站守候流星雨,當流星劃過夜空時,他們會一起念誦《羅馬書》11:36:“因為萬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歸于他。愿榮耀歸給他,直到永遠。阿們!”星光落在他們身上,像神親手降下的祝福,這是宇宙間最恒久的見證,也是他們家族跨越世代的“萬有之約”——讓每一個人都知道,我們來自祂、倚靠祂、歸于祂,人類所有的繁衍與傳承,都是為了榮耀這位創造萬有、掌管萬有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