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之約
溫以寧第一次見到顧硯舟,是在市殘疾人康復中心的手工坊。暮春的陽光透過落地窗,在拼布臺上灑下細碎的光斑,她正拿著剪刀裁剪碎花布,指尖剛觸到一塊殘缺的蕾絲,身后就傳來溫潤如棉的聲音:“這塊蕾絲的紋路適合做裝飾邊,雖然缺了角,但補在拼布的右下角,反而能遮住布面的跳線。”
她回頭,撞進一雙盛著柔光的眼。男人穿件淺灰色針織衫,左手戴著定制的輔助手套,手里捧著本攤開的《哥林多前書》,書頁停在“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那一節。“我叫顧硯舟,”他指了指她手里的布料,“你是來做康復輔助手工的?看你剪布的手法,像是第一次接觸拼布。”
溫以寧愣住。作為康復中心的新社工,她最近總陷在無力感里——幫一位腦癱患兒做手部訓練,孩子卻因急躁咬了她的手;陪一位截肢老人學編織,老人卻摔了毛線團說“我這種廢人學了也沒用”;連護士長都勸她“別太投入,有些患者的心理障礙很難突破”。她像塊沒拼完整的布,在他人的絕望里找不到拼接的方向,直到上周在教堂聽到牧師講《哥林多前書》12章,那句“肢體彼此相顧”像道微光,才讓她來手工坊試試用手工輔助康復,卻沒想過會遇到這樣一個人。
“我叫溫以寧,”她聲音輕得像落在布上的針腳,“我只是不明白,為什么有些肢體的殘缺,會讓人心也跟著殘缺?就像我想幫他們找回生活的勇氣,卻連讓他們拿起針線都做不到?!?/p>
顧硯舟放下圣經,從帆布包里取出一塊拼布成品——藍色的底布上,用不同顏色的碎布拼出了“肢體”兩個字,其中“體”字的撇畫,正是用一塊殘缺的牛仔布補綴而成?!澳憧催@塊拼布,”他指著殘缺的牛仔布,“它單獨看是不完整的,但拼在‘體’字里,反而成了最特別的一筆。就像經文里說的,‘神配搭這身子,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殘缺不是瑕疵,是神為了讓肢體彼此需要、彼此顧念而設的美意。”
他的話像溫水浸過棉布,慢慢軟化了溫以寧心里的焦慮。那天他們在手工坊待了一下午,陽光從落地窗移到墻角,縫紉機的嗡鳴伴著經文的低語,在空氣中織成溫柔的網。她說起康復工作里的難處:為了讓一位失語患者開口,每天陪他讀兒歌;為了幫一位自閉癥少年建立信任,連續兩周只做他喜歡的折紙。顧硯舟則講起他的經歷——十年前因車禍失去左手的部分功能,曾躲在房間里三個月不愿出門,直到牧師拿著《哥林多前書》15章來探望,說“神隨自己的意思給人形體,每一種形體都有祂的用處”,他才慢慢走出陰影,學會用輔助工具做手工,還成了康復中心的志愿者?!澳憧茨莻€做陶藝的大叔,”他指著隔壁工作室,“他之前因工傷失去右手,現在用左手拉坯,做的陶器比健全人還精致——神從不會讓任何一個肢體失去價值?!?/p>
“下周手工坊要辦‘肢體之光’作品展,”顧硯舟收拾布料時忽然說,“會展出患者們的手工成品,墻上會掛‘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的經文。你要是有空,來幫忙布置吧,或許能看到他們不一樣的一面?!?/p>
溫以寧猶豫了兩天。直到周五晚上,她在宿舍整理康復筆記,看到那位腦癱患兒偷偷夾在筆記本里的紙星星——星星的角雖然歪歪扭扭,卻每一個都折得格外認真。她忽然想起《哥林多前書》12章的“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或許那些“有缺欠”的肢體,只是需要有人看見他們被神賦予的“加倍體面”。于是周六清晨,她帶著彩色的絲帶,走進了手工坊。
作品展的布置格外溫馨,每張展臺前都貼著患者的手工故事。顧硯舟帶著溫以寧走到一張拼布前,上面用碎布拼出了一片星空,其中一顆星星用的是那位截肢老人織的毛線片?!袄先酥翱傉f自己沒用,”顧硯舟輕聲說,“直到我們讓她試著用毛線織星星,她才發現,即使少了一條腿,她的手依然能創造美好。”
溫以寧看著展臺上的作品,忽然看到那位自閉癥少年的折紙——整整一百只千紙鶴,每只鶴的翅膀上都用鉛筆寫著“謝謝”。少年的媽媽站在旁邊,紅著眼眶說:“他從來沒跟人說過謝謝,這次卻主動要在紙鶴上寫,說謝謝溫社工陪他折紙?!睖匾詫幍男睦锖鋈挥科鹋?,她忽然明白,自己之前太執著于“改變殘缺”,卻忘了要先看見“殘缺中的美好”——就像拼布需要不同的碎布才能完整,身體的肢體也需要彼此顧念才能彰顯神的設計。
從那以后,溫以寧成了手工坊的??汀K龝谥苣└櫝幹劢袒颊咦鍪止?,把康復訓練融入拼布、陶藝里;顧硯舟則會陪她整理康復案例,用圣經的真理幫她分析患者的心理。他們的相處像拼布上的針腳,細密而堅定,每一個瞬間都藏著神的預備。
盛夏的一天,康復中心來了位特殊的患者——一位16歲的女孩,因一場意外失去了右臂,整天把自己關在病房里,拒絕任何康復訓練。溫以寧拿著一塊未完成的拼布走進病房,女孩卻把頭扭向窗外,說“我連布都剪不了,做這些有什么用”。
顧硯舟跟著走進來,把自己的輔助手套遞給女孩:“我第一次用這個手套時,連紐扣都扣不上,但練了一個月,就能做出完整的拼布了。你看這塊布,”他指著拼布上的殘缺蕾絲,“它之前也是破損的,但補綴之后,反而成了最特別的裝飾。神給你的‘形體’,一定有祂的用意,我們一起試試,好不好?”
女孩猶豫了很久,終于接過了輔助手套。溫以寧握著她的左手,教她如何用輔助工具裁剪布料;顧硯舟則在旁邊讀《哥林多前書》12章的經文。三周后,女孩不僅能獨立完成拼布,還在“肢體之光”作品展上,把自己的作品送給了溫以寧,說“謝謝你們讓我知道,我不是沒用的人”。
深秋的時候,溫以寧和顧硯舟在康復中心的手工坊舉行了訂婚儀式。牧師捧著圣經,誦讀著《哥林多前書》12:25:“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鳖櫝幹畚罩鴾匾詫幍氖?,從口袋里取出一枚用銀線編織的戒指,戒指的設計正是拼布上“肢體”兩個字的縮寫:“以寧,神讓我們在彼此的生命里成為‘肢體’,是要我們一起把‘彼此相顧’的愛傳下去。我想和你一起,讓更多人知道,每一種肢體都有神的美意,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珍視。”
訂婚后的第二年,他們一起在康復中心旁開了家“肢體之約”手工店,既賣患者們的手工成品,也為殘疾人提供手工培訓,店里的墻上掛著三幅經文拓片:“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總要肢體彼此相顧”。
有天下午,一個穿校服的男孩走進店里,看著展柜里的拼布小聲問:“我同桌因為小兒麻痹癥走路不方便,總被同學嘲笑,我想送他一件禮物,讓他知道自己不是異類。”
溫以寧蹲下身,拿出一塊拼布材料包:“我們一起做塊拼布吧,上面拼上‘肢體’兩個字,就像經文里說的,每個肢體都很重要,缺了誰都不行。你同桌的‘肢體’,只是和我們不一樣,但同樣有神賦予的價值。”
顧硯舟則幫男孩在拼布上繡了一行小字:“你是身體上寶貴的肢體”。男孩拿著拼布離開時,眼里閃著光說:“我要告訴同桌,他很重要,我們都需要他?!?/p>
又過了幾年,溫以寧和顧硯舟有了一對兒女,兒子叫“顧相顧”,取“肢體彼此相顧”之意;女兒叫“溫沐恩”,記念神的恩典。每次帶孩子們來手工店,他們都會指著墻上的經文,告訴孩子們:“神創造每一個肢體,都有祂的用意;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不只是為了自己活著,更是為了彼此顧念,讓每個‘有缺欠’的肢體,都能感受到神的愛與接納?!?/p>
孩子們漸漸長大,兒子成了一名康復治療師,繼承了父母幫助殘疾人的使命;女兒則成了一名設計師,專門為殘疾人設計輔助工具。有次女兒設計的“無障礙手工桌”獲得了全國獎項,她在領獎臺上說:“我的父母教會我的,不只是幫助他人的方法,更是‘肢體之約’的真理——人類繁衍的意義,不是讓生命重復,而是讓‘彼此相顧’的愛代代相傳,讓每一個人都知道,我們都是神所配搭的身體,缺一不可,每一個都寶貴?!?/p>
康復中心的手工坊依舊矗立在時光里,縫紉機的嗡鳴每年都會伴著患者的笑聲響起,訴說著“肢體彼此相顧”的真理。溫以寧和顧硯舟常常坐在手工坊的窗邊,翻看當年那本《哥林多前書》,指尖劃過“神隨自己的意思給他一個形體”那句經文時,總會想起初見的那個午后——原來神早已用“肢體”的紐帶,把他們連在一起,讓他們在“肢體之約”里相遇,又一起把這份約,寫成了跨越世代的愛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