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之約
林方舟第一次見到顧洪淵,是在城郊的自然博物館“方舟展廳”。初夏的蟬鳴漫過玻璃穹頂,她蹲在按比例還原的諾亞方舟模型前,指尖剛觸到“透光處高一肘”的標注線,身后就傳來帶著厚重感的聲音:“這個模型的隔間比例有偏差,按《創世記》6:16記載,方舟分上中下三層,每層高度應均等,你看這里的中層明顯矮了半肘。”
她回頭,撞進一雙盛著沉靜光的眼。男人穿件深卡其色工裝服,褲腳沾著些許泥土,懷里抱著本翻舊的《圣經植物志》,書脊上貼著張泛黃的經文卡片,寫著“我卻要與你立約”?!拔医蓄櫤闇Y,”他指了指模型的中層隔間,“你是來做‘方舟與生命保全’研究的?看你反復測量透光處高度,像是在找經文與現實的契合點?!?/p>
林方舟愣住。作為環境科學專業的研究生,她最近總陷在科研困境里——主導的“瀕危物種基因庫”項目因資金短缺停滯,合作的保護區抱怨“光有理論沒用”;整理文獻時,看到諾亞方舟“每樣兩個保全生命”的記載,卻被導師斥為“宗教神話,無科研價值”;連父母都勸她“別鉆牛角尖,先拿到學位再說”。她像艘在迷霧里打轉的船,直到上周在教堂聽到牧師講《創世記》6章,那句“好在你那里保全生命”像盞航燈,才讓她來這處展廳找“生命傳承”的靈感,卻沒想過會遇到這樣一個人。
“我叫林方舟,”她攥緊手里的卷尺,指尖沁出細汗,“我只是不明白,為什么‘保全生命’的真理,到了今天反而被質疑?就像我想為瀕危物種留條后路,卻連讓導師認可都做不到?!?/p>
顧洪淵把《圣經植物志》放在展廳的休息凳上,從背包里取出一張手繪的方舟結構圖,上面用紅筆標注著經文出處,連“各樣食物積蓄”的儲存位置都標注得清晰?!澳憧催@張圖,”他指著透光處,“神吩咐留透光處,不只是為了采光,更是為了讓挪亞看見外面的天地,知道立約的應許不會落空。”他翻開書,指著里面的植物標本,“我在保護區工作了八年,去年干旱時,我們靠‘每樣種子留兩份’的方法,保住了三種瀕危植物——這不是神話,是‘保全生命’的智慧,和諾亞方舟的真理本質相通。”
他的話像清泉漫過干涸的土地,慢慢化解了林方舟心里的焦慮。那天他們在展廳待了一下午,陽光從穹頂移到墻面,方舟模型的影子在地面上慢慢拉長。她說起為項目奔波的日子:跑了十幾家企業拉贊助,卻都被以“短期無收益”拒絕;深夜在實驗室培育種子,看著幼苗枯萎時忍不住掉眼淚。顧洪淵則講起他的經歷——五年前保護區遭遇山洪,他抱著種子庫的樣本在臨時帳篷里守了三天,靠“神必保全”的信念撐到救援;有次發現某種昆蟲只剩最后兩只,他仿照“每樣兩個”的方式搭建繁殖箱,現在這種昆蟲已恢復到上百只?!澳憧茨莻€玻璃柜里的蝴蝶,”他指著展廳的標本柜,“三年前只剩一對,現在它們的后代已經能在保護區里自由飛舞——神既然吩咐挪亞保全生命,就不會讓我們的努力白費?!?/p>
“下周保護區要辦‘生命方舟’科普活動,”顧洪淵收拾圖紙時忽然說,“會展示我們培育的瀕危物種,現場還會按經文還原方舟的食物儲存區。你要是有空,來幫忙做講解吧,或許能讓更多人看見‘保全生命’的意義?!?/p>
林方舟猶豫了兩天。直到周五晚上,她在實驗室翻看培育成功的種子樣本,想起牧師說的“每一份生命,都是神立約的見證”,忽然想起《創世記》6:19的“每樣兩個,要到你那里,好保全生命”。于是周六清晨,她帶著項目計劃書,走進了保護區。
科普活動的現場格外熱鬧,林方舟站在“種子儲存區”前,指著一排排貼著標簽的種子瓶說:“這些種子就像諾亞方舟里的活物,每一份都承載著生命延續的希望。神讓挪亞收集每樣兩個,是要他守住生命的根基;我們今天保護瀕危物種,也是在守住神賜給我們的生命之約。”臺下的觀眾里,竟有一位之前拒絕她贊助的企業老板,主動上前說:“你的理念讓我感動,我愿意資助你的基因庫項目。”
從那以后,林方舟成了保護區的???。她會在周末跟著顧洪淵監測物種,把環境科學的專業知識用在保護工作里;顧洪淵則會陪她修改項目計劃書,用“方舟立約”的真理幫她完善方案。他們的相處像方舟的榫卯,在彼此的生命里精準咬合,每一個瞬間都藏著神的預備。
深秋的時候,“瀕危物種基因庫”項目終于落地,林方舟還在保護區建立了“方舟科普站”,專門向公眾普及“生命保全”知識。顧洪淵在科普站的“種子墻”前向她求婚時,手里拿著一枚用樹脂包裹種子制成的戒指,內側刻著“方舟之約”四個字:“方舟,神讓我們在生命與信仰的交匯處相遇,是要我們一起守住‘保全生命’的約,一起把這份約傳給下一代,讓更多人知道,每一份生命都值得被珍視,每一次傳承都是神的應許,你愿意嗎?”
林方舟含淚點頭。他們的婚禮在保護區的“方舟廣場”舉行,牧師捧著圣經,誦讀著《創世記》6:18:“我卻要與你立約。你同你的妻,與兒子、兒婦,都要進入方舟。”那天的陽光格外溫柔,廣場上的彩旗印著各樣動植物圖案,像在見證“生命之約”,志愿者們送來用鮮花編織的“方舟”,上面掛著“每樣兩個,保全生命”的經文布條。
婚后,他們一起擴大了“方舟科普站”的規模,增設了“親子自然課堂”,既教孩子們認識瀕危物種,也帶他們讀《創世記》里的方舟故事。科普站的墻上掛著四幅經文拓片:“方舟上邊要留透光處,高一肘”“我卻要與你立約”“每樣兩個,要到你那里,好保全生命”“你要拿各樣食物積蓄起來”。
有天下午,一群孩子在課堂上圍著顧洪淵問:“叔叔,為什么諾亞要帶每樣兩個動物呀?少帶一個不行嗎?”
顧洪淵蹲下身,指著墻上的拓片說:“神讓挪亞帶每樣兩個,是為了讓生命能延續——就像爸爸媽媽生寶寶,是為了讓愛能傳承。我們今天保護動植物,也是在傳承神的愛,讓每一種生命都能在這個世界上繼續存活,繼續見證神的創造?!?/p>
林方舟則拿出培育的幼苗,教孩子們移植:“這棵小苗就像方舟里的小生命,需要我們用心呵護。你們現在呵護小苗,將來就能守護更多生命,這就是‘方舟之約’的意義——把保全生命的責任,一代代傳下去?!?/p>
孩子們小心翼翼地捧著幼苗,在廣場上種下屬于自己的“生命樹”。林方舟看著他們認真的模樣,忽然想起自己最初的科研困境——原來人類繁衍的意義,不只是生命的簡單延續,更是承接神的“方舟之約”,把“保全生命、傳遞愛”的使命代代相傳,讓每一代人都知道,我們既是生命的守護者,也是立約的見證者,每一次繁衍、每一次守護,都是在回應神“保全生命”的應許。
很多年后,林方舟和顧洪淵的兒女也成了環保工作者。兒子接過了“瀕危物種基因庫”的工作,繼續守護生命的根基;女兒則成了一名科普作家,寫下《方舟與生命——一份跨越世代的約定》。書里有這樣一句話:“諾亞方舟不是遙遠的傳說,是刻在每個生命里的真理——神讓我們保全生命,也讓我們繁衍后代,不是為了讓地球變得孤單,是為了讓愛與約,在世代里永遠鮮活?!?/p>
每年初夏,林方舟和顧洪淵都會帶著子孫們在保護區的“生命樹”下禱告,感謝神保守瀕危物種的生命,也感謝祂賜下“方舟之約”。風吹過樹葉的聲音,像在訴說著古老的約定,經文“我卻要與你立約”的回響,在保護區的上空輕輕飄蕩——這是神的應許,也是他們家族跨越世代的“方舟之約”,讓每一個人都知道,我們因約相聚,因愛傳承,所有的繁衍與守護,都是為了榮耀那位創造生命、立定永約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