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壽宮上空,赫然懸浮著一座奇異的物事。
其形宛若倒懸山峰,尖頂朝下,底座在上,呈規整的圓錐之態。
最令人驚詫的是,此物通體呈現出一種流動的銀白色光澤。
即便在不見日頭的天光下,它自身也隱隱煥發斑斕的霞光,將宮闕積雪映照得溢彩非常。
就在眾人瞠目結舌,幾乎疑是幻夢之時,一名宦官迎了上來。
英國公張維賢見慣風浪,最先定下心神,指著空中異象問道:
“這位公公,不知宮內懸浮乃何物?”
小宦官仿佛與有榮焉般顫抖道:
“回國公爺的話,這是咱們萬歲爺親手煉制的——【靈陣】吶!”
“靈陣?”
“可不是嘛!”
小宦官見諸位大人感興趣,話匣子也打開了:
“萬歲爺這些天親臨欽安殿,命尚留在宮中的諸位道官,將內帑撥出的一百多萬兩現銀,全數融成了銀水!”
“昨兒個夜里大雪紛飛之際,萬歲爺便說‘此刻天象正合’。”
“但見那匯聚如池的銀水,霎時化作一條銀光灼灼的巨龍,自欽安殿沖天而起,盤繞于永壽宮上空!”
“萬歲爺再以銀水為墨,虛空為紙,勾畫出這座靈陣!”
“您是沒瞧見昨晚那光景……”
“陛下當時引動月華,使整座靈陣通體剔透,真如琉璃仙宮一般!”
小宦官講得繪聲繪色。
眾人被他說得心馳神往,仿佛親眼看到了月華灌頂。
張之極忍不住追問道:
“卻不知陛下煉制此等玄奇靈陣,有何妙用?”
小宦官遲疑了一下:
“這個……奴婢聽得曹公公提過一嘴,似乎是可以助益修行,加快引氣入體的速度?具體玄妙,咱說不清楚。”
他似乎想起正事,躬身道:
“哎喲,瞧奴婢光顧著說了。”
小宦官連忙帶頭引路。
盧象升望見,前邊已聚集了不少人。
他認得溫體仁、王永光、周延儒的身影,以及其他一些身著勛貴服色的人物。
“莫非所有服食過種竅丸的官員皆可參與?”
小宦官側答道:
“今日直接參與議事的,攏共十來人。其余大人,皆在旁聽席觀摩。”
他頓了頓,補充道:
“陛下有旨,盧大人今日亦在旁聽席。”
盧象升與孫承宗不便多問,默默跟隨前行。
文華殿外,錢龍錫轉頭看到新到的幾人,面露訝異,對身旁的李標低聲道:
“孫稚繩竟也來了?陛下莫非已將他官復原職?”
李標捻須沉吟:
“觀此情形,大抵是吧。”
成基命低語道:
“即便要起復,也當經由內閣票擬,陛下怎能徑直下旨?”
侯恂這時出現道:
“所以人這不就來了?興許,陛下便是想借今日廷推,將他重新納入朝堂。”
李標轉而看向剛走過來的侯恂,關切問道:
“不知侯大人,近日修煉進境如何?”
侯恂氣色似乎有些不佳,聞言立刻強打精神,朗聲笑道:
“有勞李閣老掛心,一切順利!侯某自覺已觸及門檻,或許不日便能踏入那【半步胎息】之境!”
——這話說得響亮,既要說服旁人,更要說服自己。
這些天來,侯恂幾乎未曾睜眼,一直在與那六部法術斗爭。
每當他試圖理解其中任何一門法術的奧義,讀不上幾行,便覺頭昏腦漲,當場昏睡過去,修煉進度可謂微乎其微。
站在他身旁的文震孟,暗暗搖頭,不忍當面戳穿這位摯友的強撐。
事實上,文震孟早在四天前,于一次深夜靜坐中,丹田處清晰捕捉到了微弱的溫熱氣流。
換做以前的他,興許便承認了。
但現下形勢復雜,明面上尚未聽說有誰修煉出氣感,自己若坦蕩顯露,無異于木秀于林,必遭風摧。
故文震孟沒有向任何人透露進展。
李標目光掃過幾位東林核心人物,聲音壓得極低:
“諸公,可還記得今日我等所為何來?”
眾人均不動聲色。
他們擔憂宮城之內,陛下仙法莫測,或有監聽之能,早在數日前,便于城外的隱秘別業商議停當。
他們的核心訴求是:
種竅丸乃真武大帝賜予大明之仙緣,非帝王一家之私產。
崇禎理應將所有仙丹悉數交出,由內閣依朝廷法度,按官階品秩、德才功過,公開公正分配。
絕不能再行那商賈拍賣之舉,有辱斯文不說,更易使小人得志。
他們甚至精心準備了成套的儒家經典、祖宗法度為依據,打算在廷議之上,以堂堂正正之理,說服陛下再不逾矩——
尤其是停止可能存在的監聽行為。
如今的內閣四位成員——首輔韓鑛、次輔錢龍錫、以及李標、成基命,皆為東林黨人。
只要能說動陛下,便可為滿朝“正人君子”爭取到更多的仙緣。
仔細商討后,韓爌與成基命認為此議風險太大,若不慎冒犯天顏,后果難以預料。
所以,他們計劃交給一個更合適的人出面,以此試探陛下對臣僚的底線……
殿門敞開。
以韓鑛為首的官員們整理衣冠,肅容入內。
另一邊,溫體仁與周延儒并肩而行。
在經過東林眾人身側時,溫體仁目不斜視,嘴唇微動,以僅有身旁二人能聞的聲音冷冷道:
“東林黨賊,拉下一個是一個。”
周延儒與王永光微微頷首。
一切盡在不言中。
文華殿內,陳設古樸莊重,空間并不算闊大。
唯有直接參與議事的官員方能入殿就座。
其余旁聽者,則位列殿門之外,宦官們已為他們備好座椅。
盧象升與多數人并不相熟。
見英國公世子張之極在旁,便自然而然地與他挨著坐下。
兩人相視,禮貌地微微一笑,隨即都將目光投向前方。
殿內左右分列兩排座椅。
左首邊依次坐著韓鑛、錢龍錫、成基命、李標、李邦華、孫承宗;
右首邊則是周延儒、王永光、畢自嚴、胡世賞、張鳳翔、溫體仁、張維賢。
眾人剛剛落座,尚未及寒暄,便見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承恩、秉筆太監曹化淳,以及新任提督東廠的高起潛,三位內廷最具權勢的大珰魚貫而入。
殿內殿外,一片寂靜。
這場關乎大明國運走向的議事,終于開始。
首輔韓鑛環顧四周,未見崇禎皇帝身影,不由起身問道:
“王公公,陛下……尚未至么?”
聞言,王承恩望向外邊天空。
眾臣心中皆是一凜,猜想陛下此刻身處靈陣,或許正以某種他們無法理解的方式,關注此間。
不待眾臣以目光暗通款曲,王承恩自懷中取出五封信函。
“陛下有旨,今日需議定五項基本國策。”
言畢,王承恩徑自取過最上方一封,利落拆啟,以波瀾不驚的聲線朗聲宣讀:
“第一項。”
“遷四川重慶下轄之酆都縣民于外,僅將其城郭沉入地心,創建陰司。”
“請諸位議一議,此事當如何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