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尤溪縣往西北去,山勢漸高,云霧繚繞處藏著一座桂峰村。時值民國廿五年秋,一位名叫陳清遠的年輕學(xué)者,受福建協(xié)和大學(xué)所托,前往閩中群山間考察鄉(xiāng)土文化。他手中拿著一紙泛黃信箋,上書幾行詩句:“尤溪耕讀久,理窟蔡開宗。肇始銜書鳳,印橋明月鐘...”
陳清遠本是泉州人,留洋歸來不久,對故鄉(xiāng)風物滿懷好奇。這桂峰村他略有耳聞,知是蔡氏一族三百余年聚族而居的古村落,以“桂峰八景”聞名鄉(xiāng)里。此番行程,除學(xué)術(shù)任務(wù)外,他還有一樁家事待辦——祖父臨終前交給他一枚青玉印章,上刻“清沅”二字,囑他若有機會到桂峰,定要尋訪一位故人之后。
車馬行至山腳便無法前進,陳清遠背著行囊沿石階徒步上山。但見群山環(huán)抱中,一片明清古建筑依山就勢,層層疊疊,黃墻黑瓦在秋陽下泛著暖光。村口一株千年銀杏正當金黃,樹下立著一位白發(fā)老者,身著灰色長衫,正是前來迎接他的蔡村長老蔡老先生。
“陳先生遠來辛苦?!辈汤舷壬笆值?,聲音清朗。
“晚輩不敢當,能來寶地考察學(xué)習(xí),實乃榮幸?!?/p>
二人沿石板路向村中走去。陳清遠注意到村中建筑非凡,雕梁畫棟雖顯歲月痕跡,卻仍可見當年精致。更奇的是,幾乎每家每戶門楣上都懸掛著匾額,題著“耕讀傳家”、“進士及第”等字樣。
蔡老先生見陳清遠好奇,便道:“我蔡氏始祖自明末遷居于此,世代恪守耕讀傳家之訓(xùn)。村中現(xiàn)有‘桂峰八景’,每一景皆蘊含先人智慧與教化?!?/p>
是夜,陳清遠被安排在村中書院住宿。書院建在山腰,推窗可見全村風貌。明月當空,萬籟俱寂,唯聞遠處隱約水聲。他取出祖父那枚印章,在燈下細看。印章底部除“清沅”二字外,還刻有細微紋路,似是地圖,又似文字,難以分辨。
次日清晨,陳清遠被一陣鐘聲喚醒。蔡老先生已備好早茶,邀他品茗論道。
“昨夜聽聞鐘聲清越,不知源自何處?”陳清遠問道。
蔡老先生微笑:“那便是八景之一的‘印橋明月鐘’。村西山澗有座石橋,橋面石板刻有古印紋樣,月明之夜,橋下泉水擊石如鐘鳴。陳先生若有興趣,今晚月出時分,老夫可帶您一觀。”
陳清遠連忙道謝,隨即拿出筆記本,開始請教桂峰村歷史。
蔡老先生娓娓道來:“我蔡氏始祖蔡開宗公,明末避亂至此,見此地山明水秀,遂結(jié)廬而居。開宗公深信‘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建塾延師,教化子弟。第二代先祖蔡銜書,更是天資聰穎,過目成誦,傳說有鳳來村,銜書而至,故有‘肇始銜書鳳’之說。”
陳清遠邊記邊問:“晚輩來時見村中多處題有‘理窟’二字,不知何意?”
蔡老先生眼睛一亮:“陳先生果然細心?!砜摺辉~出自《世說新語》,意指理義深藏之處。我桂峰蔡氏不僅重科舉功名,更重朱子理學(xué)。村中建有理窟書院,專講性理之學(xué)?!闭f著起身從書架上取下一本線裝書,“此乃《蔡氏家訓(xùn)》,開篇便是‘尤溪耕讀久,理窟蔡開宗’?!?/p>
陳清遠接過翻閱,發(fā)現(xiàn)家訓(xùn)中不僅收錄祖訓(xùn)箴言,還有大量關(guān)于桂峰八景的詩文。他心中一動,將祖父那枚印章取出,恭敬問道:“蔡老先生可曾見過此印?”
蔡老先生接過印章,端詳片刻,臉色微變:“此印從何而來?”
“是家祖父遺物。他臨終前囑我若到桂峰,定要尋訪故人之后?!?/p>
蔡老先生沉思良久,方道:“印上‘清沅’二字,若老夫所料不差,應(yīng)是先叔祖蔡清沅之名。叔祖早年外出求學(xué),后失去音訊。傳說他有一枚私印,刻有桂峰八景秘鑰?!?/p>
“秘鑰?”陳清遠不解。
“此事說來話長。”蔡老先生目光深遠,“桂峰八景不僅是景致,更暗含我先祖藏書的線索。明清易代之際,蔡氏為保典籍不散,將萬卷藏書分藏于八景對應(yīng)之處,唯有解透八景真意,方能尋得藏書之所?!?/p>
陳清遠心中震撼,未曾想這次尋常的考察竟牽扯出如此秘密。
當晚月出東山,蔡老先生果然帶陳清遠前往印橋。那是一座單孔石橋,橋面石板確刻有奇異紋樣,似字非字,似畫非畫。月光下,橋下清泉潺潺,水擊特定石塊時,果然發(fā)出鐘鳴般清音。
“這便是印橋明月之妙?!辈汤舷壬溃安煌乱?,泉水漲落不同,擊石之聲亦有高低變化,如天然編鐘?!?/p>
陳清遠蹲身細看橋面石刻,發(fā)現(xiàn)那紋路與自己印章上的圖案頗有相通之處。他取出印章比對,月光下,印章在橋面投下奇異陰影,與石刻紋路竟完美契合。
蔡老先生見狀,撫須驚嘆:“果然是天意!先輩傳言,八景秘鑰分散各處,待有緣人齊聚。陳先生這枚印章,想必就是第一景‘印橋明月’之鑰?!?/p>
隨后幾日,陳清遠在蔡老先生引導(dǎo)下,逐一探訪桂峰八景。
第二景“金雞馥丹桂”,指的是村南金雞巖下的一片古桂樹林。時值中秋,桂花盛開,香飄十里。巖上有天然石紋,形如雄雞,日出時分,陽光照射,石雞宛如啼鳴。陳清遠在此遇到了一位正在收集桂花的少女蔡云英,她是村中學(xué)校的教師,對桂峰文化如數(shù)家珍。
云英告訴陳清遠:“金雞巖下原有理窟書院遺址,先祖在此教授朱子《四書章句集注》。傳說書院藏有朱子手稿,明末為避兵火,轉(zhuǎn)移他處。”
第三景“石筍綺霞峰”是村東一處奇特的石筍群,每當朝霞或晚霞映照,石筍色彩斑斕,如詩如畫。石筍間有摩崖石刻,刻著歷代文人題詠。陳清遠在此發(fā)現(xiàn)一首刻詩末署“清沅”二字,詩句暗含方位信息。
第四景“酒座清風雅”指村中古酒坊。桂峰盛產(chǎn)桂酒,酒坊設(shè)于山泉旁,取水釀制。坊內(nèi)有雅座,文人常在此飲酒賦詩。陳清遠從老釀酒師口中得知,蔡清沅年輕時曾在此與友人論學(xué),留下一箱筆記,現(xiàn)存于村學(xué)校。
在蔡云英幫助下,陳清遠在學(xué)校藏書室找到了那箱筆記。翻開泛黃紙頁,一位滿懷理想的青年學(xué)子的思想躍然紙上。更令他震驚的是,筆記中多處提到一位名為“陳明遠”的泉州友人,正是陳清遠的祖父!
原來,蔡清沅與陳明年年輕時在福州書院同窗,結(jié)為知交。后蔡清沅回鄉(xiāng)從事鄉(xiāng)土教育,陳明遠出國留學(xué),二人約定以通信保持聯(lián)系。最后一封信寫于民國十年,蔡清沅在信中提及桂峰八景藏書之事,擔心時局動蕩,典籍散佚,希望老友相助。
陳清遠手捧信箋,心潮澎湃。原來祖父臨終囑托,背后竟有如此淵源。
第五景“珠泉涌蜜濃”是山間一處奇泉,泉水甘甜如蜜,泉底時有氣泡上涌,如串串珍珠。蔡云英帶陳清遠探泉時,說起村中傳說:珠泉連通地下河,每逢月圓,泉眼會涌出特殊礦物,映月生輝。
是夜恰逢月圓,二人趁夜色前往觀泉。果見泉中氣泡更多,在月光下晶瑩剔透。陳清遠偶然發(fā)現(xiàn),泉水映月時,祖父那枚印章上的刻紋在水光折射下,在巖壁上顯出模糊地圖。
第六景“嘯歌三峽虎”指的是村北三道峽谷,山風過時,如虎嘯龍吟。峽谷險峻,少有人至。陳清遠與村中青年結(jié)伴探險,在一處洞穴內(nèi)發(fā)現(xiàn)大量藏書痕跡,但書籍已不知所蹤,只留下空箱數(shù)只,箱上刻有“蔡氏理窟”字樣。
第七景“鳴曲二蟠龍”是村中山溪兩道彎流,形如蟠龍。傳說昔有高人在此撫琴,引得山鳴谷應(yīng)。陳清遠在此考察時,偶遇一位九十高齡的蔡姓老人,竟是蔡清沅的幼弟。老人聽說陳清遠是故人之后,老淚縱橫,取出兄長遺留的一只鐵盒。
鐵盒中,陳清遠找到了蔡清沅的手繪八景圖,以及一份藏書目錄。目錄顯示,蔡氏藏書包括經(jīng)史子集萬余卷,更有朱子學(xué)派未刊稿本數(shù)十種,彌足珍貴。
至此,八景已訪其七,唯剩最后一景“滿街熙樂邕”尚未參透。此景指的是村中主街,每逢節(jié)慶,村民熙攘,和樂融融。陳清遠反復(fù)思索,忽有所悟:前七景各有實指,而這第八景“滿街熙樂邕”,或許并非實指街巷,而是暗喻蔡氏“詩書傳家、鄰里和睦”的家風。藏書之處,或許就在村民日常往來之所,最顯眼處反而最不引人注意。
重陽節(jié)前夜,桂峰村舉辦一年一度的耕讀文化節(jié),村民齊聚祠堂,祭祀先祖,表演傳統(tǒng)歌舞。陳清遠作為貴賓受邀出席,見祠堂內(nèi)懸掛著一幅巨大匾額,上書“滿街熙樂邕”五個大字。
祭祀儀式中,族長引領(lǐng)村民誦讀家訓(xùn)。當讀到“歷歷皆文化,滿街熙樂邕”時,陳清遠忽然心念電轉(zhuǎn),注意到祠堂布局特殊,八根主柱的基座上,分別刻有八景圖案。他悄悄取出印章,比對“印橋明月”柱基,發(fā)現(xiàn)基座一側(cè)有不易察覺的暗格。
儀式結(jié)束后,陳清遠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告知蔡老先生。經(jīng)族長同意,幾位長老一同查看暗格,發(fā)現(xiàn)內(nèi)藏一把古鑰和一卷絹書。絹書上,蔡清沅親筆寫道:“余知年事已高,恐不久人世,特藏鑰于此。八景藏書,分藏八處,總鑰在祠堂‘滿街熙樂邕’匾額之后。望后世有緣人得之,使典籍重見天日,惠澤學(xué)林。”
眾人架梯查看,果在匾額后尋得一匣,內(nèi)有八景藏書處的詳細地圖。原來蔡氏先祖為避戰(zhàn)亂,在村周山巖間開鑿密室八處,分藏典籍,以免一朝盡毀。
重陽當日,在村中長老見證下,按圖索驥,開啟了第一處書庫。石室開啟剎那,書香撲鼻,但見架列整齊,典籍完好,眾人無不激動落淚。
陳清遠站在書庫前,心潮起伏。一月來,他不僅找到了桂峰八景的文化真諦,更尋回了祖父與這片土地的深厚淵源。蔡云英輕聲問他:“陳先生日后有何打算?”
陳清遠望著滿室典籍,堅定答道:“我將向?qū)W校申請長留桂峰,協(xié)助整理這批文化遺產(chǎn)。祖父與清沅公未竟之志,我當繼之?!?/p>
月明星稀,桂峰村重歸寧靜,唯有印橋泉水擊石,如鐘鳴清越,回蕩在山谷之間,仿佛先賢低語,穿越時空,訴說著耕讀傳家的不滅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