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的五月,對知曉哥而言,是人生中一段灰暗的底色。曾經班級前十的榮耀早已褪色,他的名字如今牢牢釘在成績單的后十名行列。歐陽紅麗的驚恐淚水,秦丹丹那本砸在身上的《現代漢語詞典》的痛感,以及周遭同學由羨慕轉為鄙夷的目光,如同夢魘般纏繞著他。他試圖懺悔,但內心深處更沉迷于《龍嘯九天》那些虛幻的纏綿情節,用以麻痹現實的挫敗,學業早已無心顧及。
就在這迷茫的困頓中,學校體育特長生招錄的消息,像一道強光射入他灰暗的世界。或許,這是一條新的出路?一條可以暫時逃離令他窒息的文化課,并能發揮他所長的路。
一、體育夢的萌芽與身體的局限
知曉哥站在操場邊,望著那些在夕陽下揮灑汗水的體育生,他們結實的肌肉在余暉中閃爍著健康的光澤。他低頭審視自己:身高168公分,在這個群體中顯得矮小;體重僅55公斤,雖因常年練習羅漢拳而肌肉線條分明,但整體看去仍顯單薄。一年來的情感煎熬與自我放逐,讓他清瘦了不少。
然而,他有著自己的優勢:立定跳遠輕松達到2.8米的滿分線;鉛球一出手便接近滿分;玩起單雙杠,動作流暢有力,宛如專業體操運動員。這份源自武術底子的爆發力和柔韌度,讓他順利通過了初選,成為了體育特長生訓練隊的一員。
訓練伊始,他還能憑借一股心氣和原有的底子勉強支撐。但高強度的系統性訓練很快榨干了他的體力。當其他體育生大口補充著運動飲料時,他只能灌下幾口白開水;當營養餐食是訓練恢復的保障時,他拮據的家庭卻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持。雙腿像灌了鉛,喉嚨在每一次沖刺后都灼燒般疼痛,肌肉的酸痛日益加劇,體重甚至又掉了一兩公斤。身體的抗議,遠比精神的苦悶來得更直接、更猛烈。
二、恩師點撥與“窮文富武”的警醒
暑假,身心俱疲的知曉哥回到了淮河鎮,拜訪了恩師劉老師。清晨的操場,薄霧未散,劉老師手持長劍,身形穩健,劍光閃爍間透著一種寧靜而強大的力量。收勢后,師徒二人坐在操場邊的石凳上。
劉老師遞過一杯熱茶,目光如炬,仿佛早已看穿他內心的掙扎。
“曉之,”劉老師語重心長,“你告訴我,以你現在的條件,若去談戀愛,你能給對方什么?是穩定的未來,還是足夠的情感依靠?”知曉哥啞口無言,只能低頭盯著杯中旋轉的茶葉。
劉老師繼續道:“古人云,‘窮學文,富學武’。此話不是沒有道理。學文,一卷書,一盞燈,一顆恒心,貧寒之家尚可支撐。但學武,乃至現代的競技體育,需要充足的營養跟上體力消耗,需要專業的裝備護具,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訓練,甚至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去應對傷病和比賽開銷。你摸摸自己的口袋,掂量一下家里的情況,這條路,你真的走得通嗎?”
劉老師進一步為他剖析了體育特長生的現實路徑:需要專項技能的極致突出,需要各級別比賽的成績證明,需要達到國家運動員等級標準,還需要教練的有力推薦……而這些,對于知曉哥這樣一個半路出家、僅憑一點業余武術底子和爆發力,且身高處于劣勢的農村孩子來說,每一步都艱難無比。
知曉哥攥緊了拳頭,指甲陷進掌心。他知道劉老師的話句句在理,如同冷水澆頭,但他心底那份不甘,仍在微弱地燃燒。
三、選拔折戟與夢醒時分
一九九七年十月,省城體育特長生選拔賽。考場氣氛肅穆。立定跳遠,他輕松拿下滿分;鉛球,再次接近滿分;單雙杠展示,他動作干凈利落,拿到了80分的不錯成績。然而,到了考驗持續爆發力與耐力的100米跑,他的短板暴露無遺。起跑尚可,但中后程,雙腿如同綁上了沙袋,沉重無比,眼睜睜看著旁人超越,最終連及格線都未能達到。
最后,主考官拿著他的成績單,目光在他身高一欄停留片刻,惋惜地搖了搖頭:“身體素質不錯,爆發力也好,可惜……矮了點。”
“矮了點。”這三個字,輕飄飄的,卻像一把重錘,徹底擊碎了他短暫的體育夢。回程的大巴上,他望著窗外飛速倒退的田野和村莊,心中一片冰涼。他終于明白,有些路,并非僅憑熱血和一點點天賦就能走通。現實的壁壘,遠比想象中更加堅硬。
四、回歸與微光
回到學校,他的座位已被調整到了教室后排角落。曾經的數理天才,如今的“體育夢碎者”,他承受著雙重的失落與周圍的冷眼。當他再次翻開落滿灰塵的課本,那些公式定理變得如此陌生,仿佛隔著一個世紀。
就在這至暗時刻,他在課桌抽屜的深處,摸到了一封折疊整齊的信。信封上沒有署名,但他認得那工整而略顯稚嫩的筆跡——是崔曉菊。
信很短,沒有過多的安慰,只有樸素的鼓勵:“知曉哥,聽說你去參加體育選拔了。無論結果怎樣,無論你選擇哪條路,都請不要放棄自己。你一直都很聰明,記得我們初中時的夢想嗎?”
攥著這薄薄的信紙,知曉哥的眼眶瞬間濕熱。在所有人都離他而去,在他自己都幾乎要放棄自己的時候,這封來自遠方的、不摻雜任何雜質的關系,如同一道微光,照亮了他內心的黑暗。他忽然意識到,自己一直在追逐那些遙不可及的光環和虛妄的情感,卻忽略了身邊最樸實、最溫暖的守望。
正所謂:《知曉反省歌》
青春多岔路,歧徑誤棲遲。
文瘦窮途淚,武衰寒骨悲。
鉛華爭滿分,跳遠傲當時。
可嘆龍門躍,風高折翼枝。
又謂:《助跑線前》
助跑線前,夕陽把身影
壓成倔強的鈍角。
沙坑在等待
一次低空的飛行。
那些鎂粉般閃亮的汗滴,
那些被杠鈴壓彎的清晨,
突然在檢錄表上
凝成海拔的刻度。
跑道開始卷曲。
你聽見跟腱在風里
抽芽的聲響——
原來最遠的起跳
是退回課本的
空白處。
多年后體育器材室,
鐵餅還在旋轉:
“貧窮是塊
壓不扁的
海綿。“
知曉哥的故事,是無數寒門學子在成長路上摸索與碰壁的縮影。“窮學文,富學武”的古訓,在現實面前顯得如此深刻。年少時的沖動、迷茫與錯誤選擇,終將在現實的礁石上撞得粉碎。而真正的成長,并非一味向前沖,而是在頭破血流之后,有勇氣認清自身的局限,有智慧選擇更適合的道路,然后,背負著過往的教訓與微薄的希望,一步一步,腳踏實地,重新出發。那封來自崔曉菊的信,或許未能讓他立刻“認定”她,但無疑在他心中種下了一顆回歸正軌、重新審視自我價值的種子。人生的航船,在經歷了一場劇烈的風浪后,終于開始嘗試調整那偏航的方向。